二、学术贡献
1.腧穴
(1)经穴
《针灸资生经》卷一正文按头胸背腹分部、四肢分经的规律论述腧穴部位及刺灸法,并绘制36幅腧穴图;各篇篇名、腧穴排列及基本内容均据《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该卷还根据《太平圣惠方》针灸卷及《素问》王冰注,以注文或按语的形式对上述腧穴内容进行考证;据《太平圣惠方》,此卷补充了眉冲、督俞、气海俞、关元俞和风市等穴,并将这些穴位附于或归于相应经脉,实际上收载单穴51个,双穴308个,使经穴数达到359个,为明清时期腧穴归经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该卷还补充了一些别穴,如当阳、百劳等。
(2)骨度分寸
《针灸资生经》卷一对腹部穴位距腹中线的横寸进行了规定,将腹部第一至第四行腧穴的横向间距均定为一寸半,这一方法对后世医家影响很大,《十四经发挥》《针灸大全》《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书均完全或部分采用了这种定位法。
(3)取穴
王执中治病善取“受病处”。如卷四“偏风”,他提出“不必拘旧经病左灸右,病右灸左之说,但按酸疼处灸之”;卷五“足麻痹不仁”,王执中认为可按压环跳、风市、犊鼻等穴,“但按略酸疼.即是受病处.灸之无不效也”;卷七“赤白带”中,他发现按压患者的带脉穴,患者“莫不应手酸疼,予知是正穴也,令归灸之,无有不愈”。
王执中取“酸疼处”“受病处”“正穴”等“针灸受病处”施治的方法,至今仍指导着现代针灸临床,对增强疗效具有重要意义,这是王氏通过临床实践所得出的经验,源于《黄帝内经》“以痛为腧”,也是孙思邈提倡的“阿是穴”法的运用和发展。
2.刺法灸法
(1)刺法
王执中在不能以灸法施治时,常采用火针浅刺。如在卷四“心痛”记载了在“若灸则遍身不胜灸”的情况下,以“火针微刺之”而取效的医案,卷五“腰痛”记载了禁灸穴以火针浅刺取效的案例。
(2)灸法
王执中擅用灸法,其灸法理论多与《千金方》同。在《针灸资生经》以注文形式列出的临证验案中,用灸法者46例,针刺者8例,这些验案中有不少经验阐发,如灸囟会治脑冷,灸百会治心气,灸中脘治脾疼不可忍、饮食全不进等,对于针灸临床很有借鉴意义。
3.针灸治疗
(1)因病施法
王执中认为针灸与药相须,治疗时当因病施法。他有多则医案反映了这一思想,如卷四“喘”载“舍弟登山,为雨所搏,一夕气闷几不救……为刺百会不效,按其肺俞,云其疼如锥刺,以火针微刺之即愈”,卷七“赤白带”载“有来觅赤白带药者.予并以镇灵丹与之。镇灵丹能活血温中故也,以其神效故书于此,但有孕不可服尔,若灸带脉穴,尤奇于此丹也”。
(2)脾胃论
王执中强调脾胃的重要性,认为脾胃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身体健康。该书书名“资生”,盖取自《易传·彖传·坤》“至哉坤元,万物资生”,寓土德能生万物之意。书中多处强调脾胃饮食对人体的重要性,如卷三“虚损”认为“人之羸瘦,必其饮食不进者也。饮食不进,则无以生荣卫,荣卫无以生则气因之衰,终于必亡而已”“胃者,水谷之腑,人须仰胃气为主也”。
王执中反对以峻补剂补脾胃,认为“服峻补药使脾胃反热,愈不能食”,故常用灸法施治。
(3)医未病
王执中记载了以灸法培补脾胃之气和元气的经验,常于气海、丹田、三里、中脘、脾俞等穴施灸。如卷三“虚损”记载“予旧多病,常苦气短,医者教灸气海,气遂不促,自是每发须一、二次灸之,则以气却故也”,“必欲脾胃之壮,当灸脾胃俞等穴可也”,“欲全生者,宜灸胃脘”等。其壮数,王执中认为可日灸七壮,至七七壮止,不得过随年数。
王执中也以灸法防治变证。如卷四“中风”,他建议有“觉心中愦乱,神思不怡,或手足麻”等“将中藏之候”者,可在风池、大椎等穴“不问风与气,但依次自上及下各灸五壮,日别灸随年壮”;对“素有风人”“凡遇春秋”,这些穴位也可“常灸以泄风气”,以防“风中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