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选读[5]

三、原文选读 [5]

卷之一·针灸·杂病穴法(节选)

鍼家以起風廢癱痪爲主,雖傷寒内傷,亦皆視爲雜病。《靈樞》雜症論某病取某經,而不言穴者,正欲人隨經取用。大概上部病,多取手陽明經,中部足太陰,下部足厥陰,前膺足陽明,後背足太陽。因各經之病,而取各經之穴者,最爲要訣。百病一鍼爲率,多則四鍼,滿身鍼者可惡。

雜病隨症選雜穴,仍兼原合與八法。經絡原會别論詳,藏腑俞募當謹始。根結標本理玄微,四關三部識其處。

傷寒一日刺風府,陰陽分經次第取。汗吐下法非有他,合谷内關陰交杵。

汗鍼合谷。入鍼二分,帶補行九九之數,搓數十次,男左搓,女右搓,得汗方行瀉法,汗止身温,方可出鍼。如汗不止,鍼陰市,補合谷。

吐鍼内關。入鍼三分,先補六次,瀉三次,行子午搗臼法三次,多提氣上行,又推戰一次,病人多呼幾次,即吐。如吐不止,補九陽數,調勻呼吸三十六度,吐止徐徐出鍼,急捫其穴;如吐不止,補足三里。

下鍼三陰交。入鍼三分,男左女右,以鍼盤旋右轉,行六陰之數畢,用口鼻閉氣,吞鼓腹中,將瀉,插一下,其人即瀉,鼻吸手瀉三十六遍,方開口鼻之氣,插鍼即瀉。如瀉不止,鍼合谷,升九陽數。

凡汗吐下,仍分陰陽補瀉,就流注穴行之,尤妙。

一切風寒暑濕邪,頭疼發熱外關起。頭面耳目口鼻病,曲池合谷爲之主。偏正頭疼左右鍼,列缺太淵不用補。頭風目眩項捩強,申脈金門手三里。赤眼迎香出血奇,臨泣太衝合谷侶。耳聾臨泣與金門,合谷鍼後聽人語。鼻塞鼻痔及鼻淵,合谷太衝隨手努。口噤喎斜流涎多,地倉頰車仍可舉。口舌生瘡舌下竅,三棱刺血非粗鹵。舌裂出血尋内關,太衝陰交走上部。舌上生苔合谷當,手三里治舌風舞。牙風面腫頰車神,合谷臨泣瀉不數。二陵二蹻與二交,頭項手足互相與。兩井兩商二三間,手上諸風得其所。手指連肩相引疼,合谷太衝能救苦。手三里治肩連臍,脊間心後稱中渚。冷嗽只宜補合谷,三陰交瀉即時住。霍亂中脘可入深,三里内庭瀉幾許。心痛翻胃刺勞宫,寒者少澤細手指。心痛手戰少海求,若要除根陰市睹,太淵列缺穴相連,能祛氣痛刺兩乳。脅痛只須陽陵泉,腹痛公孫内關爾。瘧疾《素問》分各經,危氏刺指舌紅紫。

痢疾合谷三里宜,甚者必須兼中膂。心胸痞滿陰陵泉,鍼到承山飲食美。泄瀉肚腹諸般疾,三里内庭功無比。水腫水分與復溜,脹滿中脘三里揣。

腰痛環跳委中神,若連背痛崑崙武。腰連腿疼腕骨升,三里降下隨拜跪。腰連脚痛怎生醫,環跳行間與風市。脚膝諸痛羨行間,三里申脈金門侈。脚若轉筋眼發花,然谷承山法自古。兩足難移先懸鍾,條口後鍼能步履。兩足痠麻補太谿,僕參内庭盤跟楚。

脚連脅腋痛難當,環跳陽陵泉内杵。冷風濕痹鍼環跳,陽陵三里燒鍼尾。七疝大敦與太衝,五淋血海通男婦。大便虚秘補支溝,瀉足三里效可擬。熱秘氣秘先長強,大敦陽陵堪調護。小便不通陰陵泉,三里瀉下溺如注。

内傷食積鍼三里,璇璣相應塊亦消。脾病氣血先合谷,後刺三陰鍼用燒。一切内傷内關穴,痰火積塊退煩潮。吐血尺澤功無比,衄血上星與禾髎。喘急列缺足三里,嘔噎陰交不可饒。勞宫能治五般癇,更刺涌泉疾若挑。神門專治心癡呆,人中間使祛癲妖。屍厥百會一穴美,更鍼隱白效昭昭。

婦人通經瀉合谷,三里至陰催孕妊。死胎陰交不可緩,胞衣照海内關尋。小兒驚風少商穴,人中涌泉瀉莫深。癰疽初起審其穴,只刺陽經不刺陰。

傷寒流注分手足,太衝内庭可浮沉。熟此筌蹄手要活,得後方可度金鍼。又有一言真秘訣,上補下瀉值千金。

【按语】

《杂病穴法》在《针灸大成》中载作“杂病穴法歌”。李梴在歌诀正文之外,详加注解,以阐明医理,或说明操作方法,包括穴位的补泻等。本段选文仅选取了针刺“汗吐下”法的注文。

卷之一·针灸·子午八法·迎随(节选)

迎者,迎其氣之方盛而奪之,爲瀉;隨者,隨其氣之方虚而濟之,爲補。

……

《圖注難經》云:手三陽從手至頭,手三陽經穴皆起于手也。鍼芒從外往上爲隨,鍼芒從内往下爲迎。足三陽從頭至足,足三陽經穴皆起于頭也。鍼芒從内往下爲隨,鍼芒從外往上爲迎。足三陰從足至腹,足三陰經穴皆起于足也。鍼芒從外往上爲隨,鍼芒從内往下爲迎。手三陰從胸至手,手三陰經穴皆起于胸也。鍼芒從内往下爲隨,鍼芒從外往上爲迎。

大要以子午爲主。左爲陽,從子至午左行陽絡爲補。右爲陰,從午至子右行陰絡爲瀉。陽主進,陰主退故也。手爲陽,左手爲純陽。足爲陰。右足爲純陰。左手陽經,爲陽中之陽;左手陰經,爲陽中之陰;右手陽經,爲陰中之陽;右手陰經,爲陰中之陰。右足陰經,爲陰中之陰;右足陽經,爲陰中之陽;左足陰經,爲陽中之陰;左足陽經,爲陰中之陽。

今细分之,病者左手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鹽指退後,呼之爲隨;午後又以大指退後爲隨,每與午前相反。所謂進前,即經之從外;退後,即經之從内。退後呼之爲迎。

病者左手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吸之爲隨,進前呼之爲迎。

病者右手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吸之爲隨,進前呼之爲迎。

病患右手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呼之爲隨,退後吸之爲迎。

病者右足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呼之爲隨,退後吸之爲迎。

病者右足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吸之爲隨,進前呼之爲迎。

病者左足陽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退後吸之爲隨,進前呼之爲迎。

病者左足陰經,以醫者右手大指進前呼之爲隨;退後吸之爲迎。

男子午前皆然,午後與女人反之。

……

補瀉一段,乃廬陵歐陽之後所授,與今時師不同。但考《素問》,不曰鍼法,而曰鍼道,言鍼當順氣血往來之道也。又曰:凡刺者,必别陰陽。再考《難經圖注》及徐氏云“左與右不同,胸與背有異”,然後知其源流有自。蓋左爲陽,爲升,爲呼,爲出,爲提,爲午前,爲男子之背;右爲陰,爲降,爲吸,爲入,爲插,爲午後,爲男子之腹。所以女子反此者,女屬陰,男屬陽,女子背陰腹陽,男子背陽腹陰,天地男女陰陽之妙自然如此。

【按语】

迎随,概指补泻手法。李梴在“迎随”一节中阐述了多种补泻手法,其中以左右捻转补泻最为复杂。

《灵枢·官能》有“微旋而徐推之”“切而转之”的论述,即以轻微的前后转动为补法,较大的转动为泻法。宋代以后转针区分左右向,元代窦汉卿《针经指南》中有明确的叙述,实际应用以席弘学派更早,主要包括:转针区分左转和右转,以左转为补、右转为泻;在理论上,左右转针可以与子午、顺逆、升降、龙虎、呼吸、阴阳等概念相结合。

《医学入门》将席弘一派的学说具体化:除区分上下午外,还要分左右侧、上下肢、阴阳经,是最为烦琐的捻转补泻法。

左右捻转补泻法有合理之处,但后来的发展愈分愈繁,不切实用。

卷之一·针灸·调养法(节选)

凡灸,預卻熱物,服滋腎藥;及灸,選其要穴,不可太多,恐氣血難當。灸氣海煉臍,不可臥灸。素火盛者雖單灸氣海,亦必灸三里瀉火。灸後未發,不宜熱藥;已發,不宜涼藥。

常須調護脾胃,俟其自發,不必外用酒蔥熨等法。發時或作寒熱如瘧,亦不可妄服藥餌。落靨後,用竹膜紙貼三五日,次用所宜服藥,以麻油水粉煎膏貼之。膿多者一日一易,膿少者兩日一易,使膿出多而疾除也。務宜撙節飲食,戒生冷、油膩、魚蝦、筍蕨,量食牛肉、小雞。長肉時方可量用鰍鱔、水雞、豬肚、老鴨之類。謹避四氣七情六欲,持以歲月必復。

【按语】

本段选文对灸法的调养进行了说明。

卷之一·针灸·炼脐法(节选)

上爲末,另用白麵作條,圈于臍上,將前藥一料分爲三分,内取一分,先填麝香末五分入臍眼内;又將前藥一分,入麵圈内,按藥令緊,中插數孔,外用槐皮一片蓋于藥上,艾火灸之,無時損易,壯其熱氣,或自上而下,自下而上,一身熱透。患人必倦沉如醉,灸至五六十壯,遍身大汗,上至泥丸宫,下至涌泉穴。如此,則骨髓風寒暑濕,五勞七傷盡皆拔除。苟不汗則病未愈,再于三五日後又灸,灸至汗出爲度。學者雖用小心灸至百二十壯,則疾必痊。灸時要慎風寒,戒油膩生冷,保養一月以後,愈加精神健旺。若婦人灸臍,去麝,加韶腦一錢。扁鵲明此二十味浮沉升降,君臣佐使,使其所治勞嗽之疾,無不痊癒,不惟勞疾。凡一年四季各熏一次,元氣堅固,百病不生。及久嗽久喘,吐血寒勞,遺精白濁,陽事不舉,下元極弱,精神失常,痰膈等疾,婦人赤白帶下,久無生育,子宫極冷,凡用此灸,則百病頓除,益氣延年。

【按语】

本段选文说明了脐疗的具体方法。

●思考题

1.阅读比较《标幽赋》《席弘赋》《补泻雪心歌》《金针赋》和《医学入门·卷之一·针灸》等篇中关于捻转补泻的论述。

2.李梴《医学入门》对捻转补泻的发挥能否应用于临床?为什么?

《医学入门·卷之首·集例》

李 梴

因病陟醫,苦無統要入門。叔和《脈訣》、東垣《藥性》、《編注病機》、《医[6]方捷徑》、《醫學權輿》,非不善也,然皆各自成帙,有所不便;《傷寒論》《活人書》《百問歌》,非不美也,然非幼讀不能成誦;《醫經小學》法全辭略,真可以入門也;而《局方》又有所未備,且意太簡古,學者亦難了悟。是以小瘥,將前數書合併成帙,中分内外。内集詳于運氣、經絡、鍼灸、脈、藥,外集詳于温暑、傷寒、内傷、雜病、方論。醫能知此内外門户,而後可以設法治病,不致徇象執方,夭枉人命,故題之曰《醫學入門》。

……

經絡,修《明堂仰人伏人圖歌》,而注以《内經》寸數、穴法、主治,與《銅人鍼灸經》及徐氏、莊氏皆同。

……

灸必依古。鍼學曾受五家手法,取其合于《素》《難》及徐氏、何氏錄之,以備急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