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术贡献

二、学术贡献

1.经络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记载了十一脉的循行和主病,与《灵枢·经脉》所述十二经脉十分接近,特别是《阴阳十一脉灸经》的很多文字与《灵枢·经脉》相同。

《足臂十一脉灸经》共有“足”和“臂”两篇,十一脉的排列次序是先足后臂。足脉有6条,足泰(太)阳脉、足少阳脉、足阳明脉、足少阴脉、足泰阴脉和足帣(厥)阴脉;臂脉有5条,臂泰阴脉、臂少阴脉、臂泰阳脉、臂少阳脉、臂阳明脉。十一脉均为向心循行,即起于手或足,止于胸腹或头部;除足泰阳脉和足少阳脉各有2条支脉外,其余各脉均无分支。各脉主病为病候的列举,没有进行分类。

《阴阳十一脉灸经》无篇目。甲本十一脉的排列次序依次为:钜阳脉、少阳脉、阳明脉、肩脉、耳脉、齿脉、大(太)阴脉、厥阴脉、少阴脉、臂钜阴脉、臂少阴脉;乙本少阴脉在前,厥阴脉在后。十一脉中,除肩脉和大阴脉外,皆向心循行;各脉均无分支。《阴阳十一脉灸经》将病候分为“是动病”和“所产病”,病候数目较《足臂十一脉灸经》为多。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所记载的十一条脉,从名称上看,较《灵枢·经脉》少手厥阴脉;从各脉循行方向、径路和主病、病候来看,较《灵枢·经脉》简略,有些论述甚至相反。至于《灵枢·经脉》所记载的各脉与脏腑的属络、联系,以及各脉之间相互衔接或互为表里的关系,在这两书中大多缺如。

2.刺法灸法

《足臂十一脉灸经》对于各脉所主病候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均为“灸某某脉”,《阴阳十一脉灸经》在少阴脉后也有灸法的记载,这是目前所知最早记载灸疗的两种针灸学典籍。

与这两本书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有以灸法或砭石等治疗疾病的记载,施治部位多为人体某一部位,如灸“左足中指”治癃等;也有位于腕踝脉口处,或与各脉同名的腧穴,如灸“泰(太)阴、泰(太)阳”治肠㿗。所用灸法系用微火烧灼皮肤,所涉及的灸用材料包括粗麻、艾、蒲草等;也有用药物贴敷身体局部治病的方法,当为后世“冷灸”(或称“天灸”)的先导。

3.针灸治疗

《脉法》认为“气利下而害上,从暖而去清”,故提出要“寒头而暖足”。在治疗上,应“取有余而益不足”,要求“视有过之脉”施用灸法或砭刺。

《脉法》以砭刺治疗痈肿,强调要根据痈肿的深浅大小选择合适的砭石和合理的深度;对有脓的痈肿,反对以灸法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