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选读[4]

三、原文选读 [4]

卷第十三骨蒸传尸鬼疰鬼魅·灸骨蒸法图四首(节选)

又法:使患人平身正坐,稍縮膊。取一繩繞其項,向前雙垂。共鳩尾齊即截斷。鳩尾是心歧骨。人有無心歧骨者,可從胸前兩歧骨下量取一寸,即當鳩尾。仍一倍翻繩向後,取中屈處,恰當喉骨。其繩兩頭還雙垂,當脊骨向下,盡繩頭點著。又别取一小繩,令患人合口横度兩吻便割斷,還于脊上所點處,横分點如前,其小繩兩頭是灸處。長繩頭非灸處,拭却。

以前總通灸四處,日别各灸七壯以上,二七以下。其四處並須滿二十壯。未覺效,可至百壯乃停。候瘡欲差,又取度兩吻,小繩子當前雙垂,繩頭所點處,逐脊骨上下中分點兩頭,如横點法,謂之四花。此後點兩頭,亦各灸百壯。此灸法欲得取离日量度,度訖即下火,唯須三月三日艾爲佳。療差百日以來,不用雜食。灸後一月許日,患者若未好差,便須報灸一如前法,當即永差。出第七卷中。

【按语】

《灸骨蒸法图四首》下有注文表明此法来源于崔知悌。崔氏灸骨蒸法的定位方法有两种,本段选文为第二种,详细介绍了四花的定位及灸法。

卷第二十一眼疾·生肤息肉方八首(节选)

《小品》療眼膚肉生覆瞳子者方:取鍼燒令赤,爍著膚上,不過三爍,縮也。有令人割之三復生,不如爍之良。

【按语】

本段选文为以火针法治疗“眼肤肉生”,并举例说明该法疗效优于外科割治。

卷第二十七淋并大小便难病·小便不通方一十三首(节选)

《病源》:小便不通,由膀胱與腎俱有熱故也。腎主水,膀胱爲津液之府,此二經爲表裏,而水行于小腸,入胞者爲小便。腎與膀胱既熱,熱入于胞,熱氣大盛,故結澀,令小便不通,少腹脹,氣急,甚至水氣上逆,令心急腹滿,乃至于死。診其脈,緊而滑者,不得小便也。出第十四卷中。

《廣濟》……又方:足大拇指奇間有青脈,鍼挑血出,灸三壯,愈。並出第四卷中。

【按语】

本段选文先列《诸病源候论》的病因病机,其后为《广济》的选方。这是《外台秘要》的典型体例。本法以刺络放血加灸治疗小便不通。

卷第三十恶疾大风癞疮等·疥风痒方七首(节选)

《備急》:葛氏療疥瘡方……熏疥法:取艾如雞子大,先以布裹亂髮,于紙上置艾、熏黄末、朱砂末、杏人末、水銀,各如杏人許。水銀于掌中以唾研,塗紙上以卷藥末,炙乾,燒以熏之。

【按语】

本段选文介绍了以含药艾条熏疥之法,具体介绍了熏疥艾条的制法。

卷第三十九明堂灸法·论邪入皮毛经络风冷热灸法(节选)

岐伯曰:凡欲療風,則用火灸。風性浮輕,色或赤或白,癢多者,風熱也;寒性沉重,色或青或黑,痛多者,寒也。濕性萎潤,色黄鮮,瘀痹多者,濕也。此三種,本同而末異也。風爲百病之長,邪賊之根,一切眾病,悉因風而起也。

欲灸風者,宜從少以至多也。灸寒者,宜從多以至少也。至多者,從三壯、五壯、七壯,又從三十、五十、七十壯,名曰從少至多也。灸寒濕者,宜從多以至少也,從七十、五十、三十,又從七百、五百、三百,名曰從多以至少也。灸風者,不得一頓滿一百,若不灸者,亦可以蒸藥熨之。灸寒濕者,不得一頓滿千,若不灸,亦可蒸藥熏之。風性浮輕則易散,故從少而至多也。寒性沉重則難消,故從多而至少也。

【按语】

本段选文论述了风寒湿致病的不同特征,以及治风及寒湿所用灸法的不同及其原因。

卷第三十九·论疾手足腹背灸之多少及补泻八木火法(节选)

凡灸,忌用松、柏、桑、棗、竹、柿、楓、榆八木。以用灸人,害人肌肉、筋脈、骨髓。可用陽燧火珠映日取火。若陰無火,鑽槐木以菊莖延火,亦可䃈石以艾蒸之取火,用灸大良。又無此,宜以香油布纏及艾莖,别引取火,則去疾不傷人筋骨,皆欲得觸傷,其痛根瘡若不壞,則病不除也。

【按语】

本段选文提出八木不可用以施灸,提出了以阳燧、火珠等聚日或钻槐木等取火法。灸材以艾为佳,且灸后其疮需发。

●思考题

1.王焘为何重灸轻针?

2.浏览《明堂灸法》的“十二身流注五脏六腑明堂”,总结其腧穴排列特点。

《外台秘要·明堂灸法》序

王 焘

夫《明堂》者,黄帝之正經,聖人之遺教,所注孔穴,靡不指的。又皇甫士安,晉朝高秀,洞明醫術,撰次《甲乙》,並取三部爲定。如此則《明堂》《甲乙》,是醫人之秘寶,後之學者,宜遵用之,不可苟從異説,致乖正理。又手足十二經,亦皆有俞。手足者,陰陽之交會,血氣之流通,外勞肢節,内連藏腑。是以原《明堂》之經,非古之神聖,孰能與于此哉?故立經以言疾病之所繇,圖形以表孔穴之名處。比來有經而無圖,則不能明脉俞之會合;有圖而無經,則不能論百疾之要也。由是觀之,書之與圖,不可無也。又人形不同,長短異狀,圖象參差。差之毫釐,則孔穴乖處,不可不詳也。今依准《甲乙》正經,人長七尺五寸之身《千金方》云七尺六寸四分,今半之以爲圖,人長三尺七寸五分《千金方》云三尺八寸二分,其孔穴相去亦半之,五分爲寸,其尺用古尺。其十二經脉,皆以五色作之;奇經八脉,並以緑色標記。諸家並以三人爲圖,今因十二經而畫圖人十二身也。經脉陰陽,各隨其類,故湯藥攻其内,以灸攻其外,則病無所逃,知火艾之功,過半于湯藥矣。其鍼法古來以爲深奧,今人卒不可解。《經》云:“鍼能殺生人,不能起死人。”若欲錄之,恐傷性命。今並不錄《鍼經》,唯取灸法。其穴墨點者,禁之不宜灸;朱點者灸病爲良。其注于明堂圖人,並可覽之。黄帝《素問》擿孔穴、原經脈、窮萬病之所始。《九卷》《甲乙》及《千金方》、甄權、楊操等諸家灸法,雖未能遠窮其理,且列流注及傍通,終疾病之狀爾。

【注释】

[1]本篇原文选自: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M/DK]//廖平.隋本黄帝内经明堂.成都:存古书局,1916.

[2]原文字多残缺。此处取李鼎校注本〔李鼎.杨上善《黄帝内经明堂序》注释[J].中医药文化,1989,(3):40-41.〕

[3]本篇原文选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M].影印江户医学影摹北宋刊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孙思邈.千金翼方[M].影印清翻刻元大德梅溪书院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4]本篇原文选自:王焘.外台秘要[M].影印明崇祯十三年经余居刻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