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概述

《难经》,又称《八十一难》《黄帝八十一难》《黄帝八十一难经》。作者不详,黄帝显系托名。《隋书·经籍志》载“黄帝八十一难二卷”,但未录撰者。唐代杨玄操《黄帝八十一难经注》序(见《难经集注》)和《旧唐书·经籍志》称为战国时期秦越人所撰,后世多从之。但《难经》不见于《汉书·艺文志》,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曾提及“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难经》中亦有多难是对《黄帝内经》经文进行阐释,则《难经》的成书年代当在《黄帝内经》之后,《伤寒杂病论》之前,即两汉之际,秦越人之名亦系假托。

《难经》是继《黄帝内经》之后的另一部中医经典著作。全书共81难,一般可分为6类:1~22难论脉,23~29难论经络,30~47难论脏腑,48~61难论病,62~68难论穴位,69~81难论针法。各难均以问答的形式解释疑难,阐明医理;一难之中可有数问,一问也可由几个不同问难组成。《难经》的部分内容不见于《黄帝内经》,而且各问难中的论述也有不一致之处,故此书应该不是出于一人一时之手笔。清代徐大椿在《难经经释》叙中说:“其说不本于《内经》,而与《内经》相发明者,此则别有师承,又不得执《内经》而议其可否。”

因为《难经》对医学理论多有所发挥,后世常《素》《难》或《内》《难》并称;但《难经》的学术传承与《黄帝内经》有所差异,它所提出的诊脉独取寸口、心包和三焦无形、左肾右命门、伤寒有五、奇经八脉、母子补泻等学术观点,对中医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难经》的现存版本主要有元代滑寿的《难经本义》、明代王九思的《难经集注》和清代丁锦的《古本难经阐注》三个传本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