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术贡献
1.经络腧穴
(1)经络理论
《难经》认为心包有名而无形,与心合为一脏,但另有一条心包经的别脉,因此五脏六腑有着十二条经脉。对于《灵枢·经脉》中所说的“是动则病”和“是主某某所生病”,《难经》则以气血的病变先后加以解释。《难经》还把阳跷之络、阴跷之络、脾之大络和十二经之络合称为十五络脉,反映了当时医家对经络构成的不同认识。
《难经》明确提出了“奇经八脉”的概念,这是对《黄帝内经》经络理论的发展,奇经八脉纵横交错,或行于中,或行于侧,不属脏腑,别道而行,从而为以十二经脉为主体的气血流注循行提供了必要的补充,构建了经络系统气血运行的基本框架。
《黄帝内经》中有关奇经八脉的内容纷杂散乱,《难经》则梳理和确定了奇经八脉的循行与分布:督脉行于脊柱之里;任脉行于腹里;冲脉并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带脉起于季胁,回身一周;阳跷脉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终于风池;阴跷脉亦起于跟中,循内踝上行,至咽喉而交贯冲脉;阳维脉起于诸阳会,阴维脉起于诸阴交,两者共同维络于身。《难经》还明确指出了奇经八脉的病症和证候特点,如督脉之病是脊强而厥、冲脉之病是逆气而里急、阴跷之病是阳缓而阴急、阳跷之病是阴缓而阳急等。这些论述奠定了奇经八脉的理论基础。
(2)腧穴理论
《难经》在《黄帝内经》所述基础上,以方位和季节进一步阐述了五输穴的意义。井穴应东方春,为五输穴之始,故称“所出为井”;合穴应北方冬,为五输穴之终,故称“所入为合”。《灵枢·本输》提出井穴的五行属性,即阴井木、阳井金。《难经》在此基础上,完善了五输穴的五行属性,并从阴阳相配、刚柔相济的角度,解释了阴经五输穴与阳经五输穴配属不同五行的道理。这是母子补泻和子午流注等方法的理论基础。《难经》还概括了五输穴的主治病证,即“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俞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关于原穴,《难经》认为:原气即脐下肾间动气,是生命之本;三焦为原气之别使,六腑属阳,而三焦原气行于诸阳,因此在六腑阳经上设置了三焦之气留止的部位,命名为原穴。至于阴经则是“以输为原”,五脏六腑的疾病都可以取原穴治疗。
《难经》首次提出了八会穴理论,即腑会中脘、脏会章门、筋会阳陵泉、髓会绝骨、血会膈俞、骨会大杼、脉会太渊、气会膻中,用于治疗热病。
《难经》还指出,五脏六腑的募穴都在属阴的胸腹部,俞穴都在属阳的腰背部,为“阴病行阳,阴病行阴”之故,这就从理论上解释了脏病取俞穴,腑病取募穴的原因。
此外,《难经》阐述了三焦的部位,指出上、中、下焦之治分别位于膻中、天枢和阴交。
2.刺法
(1)进针和出针
《难经·八十难》解释了经文“有见如入,有见如出”的含义,即是以指下“气至”“气尽”的感应作为针法入针、出针时机的判断依据。
(2)四时刺法
四时刺法是传统刺法的一项重要内容,《黄帝内经》中有多处论述,《难经》则明确提出应“春夏刺浅,秋冬刺深”,并指出应该“春夏各致一阴,秋冬各致一阳”,具体操作则是春夏针刺宜先深后浅,秋冬针刺宜先浅后深。
《难经·七十四难》中引录了“春刺井,夏刺荥,季夏刺俞,秋刺经,冬刺合”一段经文,从五输配属五行的角度阐释了四时分刺五输的意义。该段经文不见于传本《黄帝内经》,其中的四时与五输的对应关系也与《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中所说“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荥;时主夏,夏刺输;音主长夏,长夏刺经;味主秋,秋刺合”有异,反映了五输穴与四时相配的不同模式。
(3)针刺浅深
《难经·七十一难》提出“刺荣无伤卫,刺卫无伤荣”,阐述了针刺深浅宜忌,即刺在阳分的卫气,针刺应浅,须横针而刺;刺在阴分的营气,针刺应深,故应先用左手按压所刺之穴,待卫气散开后才进针。
(4)针刺补泻
《难经》提出“当补之时,从卫取气;当泻之时,从荣置气”,认为补法当取卫阳,泻法当刺营阴。至于体内正气的偏盛偏衰,则应根据阴阳的有余不足,先补后泻,使营卫通行。
《难经》认为,针刺补泻并不一定要进出针配合呼吸,而是强调刺手和押手的配合,即“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得气后可采用“推而内之”的补法或“动而伸之”的泻法。
《难经》提出了“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的母子补泻原则。对于肌肉浅薄,不便于应用针刺补泻手法的井穴,《难经·七十三难》则据母子补泻的原则提出了灵活变通的解决方法,即实则泻其子,“当刺井者,以荥泻之”。
对《黄帝内经》提出的“迎随”,《难经》指出:“所谓迎随者,知荣卫之流行,经脉之往来,随其逆顺而取之,故曰迎随。”这一解释是后世以时间或针尖所向解释迎随的源头。《难经》还以母子补泻来解释迎随,使迎随的内涵进一步扩大。
3.针灸治疗
对《黄帝内经》“虚则补之”“实者泻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等治则,《难经》分别解释为“虚则补其母”“实者泻其子”“正经自生病,不中他邪也,当自取其经”。根据这些解释,后世医家多从病机角度理解《内经》的虚实治则。
对于《黄帝内经》“无实实,无虚虚”的原则,《难经·八十一难》则以肝、肺二脏的虚实为例,从五行生克的角度说明了虚实病证的正确治则,进一步阐述了“损不足而益有余”的危害。
《难经·七十五难》还以五行生克理论为依据,提出对“东方实,西方虚”的脾虚证,可以“泻南方,补北方”。这一方法强调五行系统的整体建构以及各脏之间的彼此关联,体现了《难经》重视整体把握的临床思路。后世将此法称为泻南补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