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金元时期明堂图
1.《太平圣惠方》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九》:具列一十二人形共計二百九十穴。
《太平圣惠方·卷一百》:具列四十五人形。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九《针经》列十二人形图,但其基本体例与王焘的十二分经图不同,而是以偃、伏、侧三人图形为纲,每图形再衍化为4图,即1~4为偃人图,5~8为伏人图,9~12为侧人图。每图所标列的穴位,均随附文字说明(图11-6)。
《太平圣惠方》卷一百《明堂》列有四十五人形,人形姿态活泼,有立、坐、卧位的正、侧、背等各类图形,其中包括9幅小儿明堂图(图11-7、图11-8)。
2.《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目录》:手足經絡脈之圖像凡三相……肺經諸穴之圖并相……小腸經諸穴之圖并相……大腸經諸穴之圖并相……肝經諸穴之圖并相……膽經諸穴圖并相……腎經諸穴圖并相……心經諸穴之圖并相……心包經諸穴之圖并相……膀胱經諸穴圖并相……胃經諸穴圖并相……三焦經諸穴圖并相……脾經諸穴之圖并相。
图11-6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九正面人形图
图11-7 《太平圣惠方》卷一百明堂图
宋代出现了针灸铜人,《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则是官修注释文本。此书绘有偃、侧、伏三位手足经络脉之图像(图11-9),以及十二经脉五输及原穴图(图11-10)。这些图是为配合铜人和《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而产生的,故称为“针灸铜人图”。这些图形均在天圣年间绘制,故也被称为“天圣铜人图”。
其后,北宋石藏用根据天圣铜人绘制了正、伏两幅经脉图,并将十二(或说十四)经脉用不同的颜色加以区别;明初京口有面、背两幅《明堂铜人图》及稍后于此的明代《明堂经络前图》和《明堂经络后图》,都是天圣铜人图的不同传本。
明代正统新铸铜人,按这一铜人所绘的图称“正统铜人图”,也有明代严文炯《铜人图》等传本。
3.《针灸资生经》
图11-8 《太平圣惠方》卷一百小儿明堂图
图11-9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正面人形图(据原图拼接)
图11-10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心包经五输穴图
《针灸资生经·卷一》:偃伏頭部中行十穴……偃伏第二行左右十四穴……偃伏第三行左右十二穴……手太陰肺經左右十八穴……足少陽膽經左右三十穴。
《针灸资生经》采用《针灸甲乙经》的腧穴排列方式,头面躯干分部分区、四肢分经列穴,故书中四肢腧穴均为分经图,而头面躯干诸穴为分区图(图11-11、图11-12)。
图11-11 《针灸资生经》足少阳胆经左右三十穴
图11-12 《针灸资生经》偃伏第二行左右十四穴
图11-13 《十四经发挥》仰人尺寸之图
这一时期的其他针灸著作也有如此编绘图形者,如成书年代约在宋元时期的《西方子明堂灸经》等。
4.《十四经发挥》
《十四经发挥·卷中》:手太陰肺經之圖……手陽明大腸經之圖……督脈之圖……任脈之圖……
《十四经发挥》首列仰人、俯人尺寸之图(图11-13),但此两图或为后人所补。此两图之后,该书讨论了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并列出了十四幅分经图(图11-14、图11-15)。十四经图名为“某经之图”,但并非单纯的经脉图,而是标注穴点,以穴连线,并标注经络循行部位的综合图形。
《明堂之图》
明嘉靖庚戌年(1550年),佚名氏刊刻含正、侧、背三位的大型针灸挂图,其中《侧人明堂之图》单行,《仰人明堂之图》与《伏人明堂之图》合幅。日本现藏有此图的清代重刊本,其中的仰人伏人合幅之图上部记有“嘉靖庚戌(1550)孟陬吉旦于宁波府锓梓焉”(见图11-16、图11-17)。此图或出于已佚元代著作《金兰循经取穴图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