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刺法补泻的一般认识

一、对刺法补泻的一般认识

《灵枢·九针十二原》说:“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在这些论述的基础上,结合《黄帝内经》的其他论述,以补虚和泻实为目的的两类刺法逐渐形成,包括了徐疾补泻、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等不同操作方法。尽管《黄帝内经》针刺原则中的“虚实”主要指脉诊结果,并不能等同于病证虚实(详见下篇第十章第二节),但后世对针刺的补虚泻实一般都理解为针对虚、实,即不足、有余两类不同病证而设。

现代刺法中,将能使机体虚弱的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的刺法称为补法;将能使机体亢盛的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的刺法称为泻法。一般认为,针刺补泻的效果由机体所处的功能状态、腧穴作用的相对特异性,以及针刺手法的质量而决定。

《黄帝内经》提出以针补虚泻实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虚证不可用针的观点,这一观点又为后世部分医家进一步发挥,提出“针有泻而无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