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术贡献
1.经络
《脉书·下经》中已有完整的十二脉名称、循行和主病等内容。十二脉名称分别为手大阳脉、手阳明脉、手少阳脉、辟(臂)大阴脉、辟(臂)少阴脉、心主之脉、足大阳脉、足阳脉、足阳明脉、足大阴脉、足少阴脉、蹶阴脉,这些名称与今本《灵枢》基本一致,但内容简略。十二脉单向向心循行,起点均向四肢远端移动,而止点有向体内延伸的趋势,与内脏联系的趋势也较为明显;足大阳脉、足阳明脉和足大阴脉有支脉出现。十二脉病候的内容和数量较《足臂十一脉灸经》增多,与《阴阳十一脉灸经》相当,几乎包含了《阴阳十一脉灸经》“是动病”“所产病”的内容;但这些病候的排列顺序和方式并不统一。“相脉之过”则论述了三阴三阳脉死候。
《脉书·下经》另载有9条“间别”,其名称分别为间别赞脉、间别月(肉)理脉、间别齿脉、间别□脉、间别辟(臂)阴脉、间别辟(臂)阳脉、间别大阴脉、间别少阴脉、间别大阳脉。这些间别循行简单、部位具体,其起止部位无法全部辨识,但在已知内容中,间别或起于颈部止于面部,或起于尻止于上齿等,起止点均不在四肢远端。间别病候多为与循行部位相应的痛证,治法为“灸其脉”,与《足臂十一脉灸经》一致。这部分内容不见于其他文献,其意义有待于研究。
《经脉书(残简)》载有十一脉,尚无“心主之脉”;十一脉以“三阴三阳”命名,与《足臂十一脉灸经》基本一致。各脉皆起于四肢末端,自下而上向心而行;其起点均向四肢指、趾端下移;且各脉尚未形成经脉间或与五脏六腑的属络联系。所载病候对“是动病”与“所生病”有明确区分,并统计病候数目,表述则与《灵枢·经脉》颇为吻合。
《刺数》中有“肩阳明落”“督”等针刺部位的描述,或可推测此时络脉和督脉已见雏形。
2.腧穴
《刺数》的针方中都指出了所刺之处,这些针刺处大致可以分为3类。第一类为病痛局部所在的“因痛所”或“因病所在”。第二类以“部位+阴阳”的形式表述,可视为其时的穴名,如“辟(臂)阳明”“胻阳明”“项钜阳”等。第三类是类似络穴的施治处,如“足钜阳落”“肩阳明落”“心落”等。此外,还有“督”“陕颀”等部位,当指头面部的穴位。
3.刺法灸法
《脉书·下经》以灸法治疗脉行部位的病证。灸法的应用已见于多种出土或传世先秦文献,但早期文献中均未见有刺法的记载,故学者多认为刺法施用甚晚,当在汉代之后。天回医简中的《刺数》否定了这样的观点,该书载有刺法的总体原则、不同刺法的针具大小和针刺深浅等内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针法专著。书中记载了用于“脉刺”“分刺”“刺水”的不同针具形制;所说“脉刺”“分刺”分别指刺血脉和刺分肉的不同刺法,而“刺水”则是指刺水肿类病证。
《逆顺五色脉藏验精神》有较大篇幅论及石、犮法,其中有“大(太)上石神,石神必已”的记载,或与《史记》提及的仓公所传《石神》一书相关。石法,即砭石疗法,“犮”是未见于其他文献的外治法。天回医简中,石法和犮法多相互或交替使用,与针刺并行。通常认为,砭石为针刺所替代是砭石疗法衰微的原因;但天回医简的针石并用,说明了针、石各有其应用价值,而针法应不是由砭石疗法演化而成,砭石之废用也不是因为被针刺所替代。
4.针灸治疗
《刺数》还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针方专书,载有40首针方,治疗病种有痛证、神志病、脏腑病、皮肤病、五官病和妇科病等,论述了不同病证的治疗次数、针刺部位、疾病病程和患者状态等内容,反映出当时针灸临床在选穴、配穴、处方、刺激量化等方面已达到一定水平。同时,《刺数》针方所选穴位和部位对探讨穴位概念的起源以及经穴理论体系的形成亦具有重要意义。
《经脉书(残简)》则记载了灸法和启、除两种刺脉放血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