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刺法的源流

二、刺法的源流

1.刺法的起源

一般认为,针刺疗法源于砭石疗法。砭石有形状细长者,可用于点刺,但其目的在于放血或刺脓,与后世以针刺穴的思路并不相同。

早期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中的治病方法均限于灸,并无刺法出现。

2013年于天回汉墓出土了医简《刺数》。该书提出了不同刺法的概念,载有刺法的总体原则、针具大小、针刺深浅和针刺禁忌等内容,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针法专著。

2.《黄帝内经》

针灸工具的进步,使刺法的发展成为可能。《黄帝内经》总结发展了上古以来的刺法,为后世的刺法发展奠定了基础。

(1)单式手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持鍼之道,堅者爲寶。正指直刺,無鍼左右。

《灵枢·刺节真邪》:用鍼者,必先察其經絡之實虚,切而循之,按而彈之,視其應動者,乃後取之而下之。

《素问·离合真邪论》: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

《灵枢·九针十二原》:右主推之,左持而禦之,氣至而去之。

《灵枢·官能》:寫必用員,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氣出乃疾。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

《灵枢·九针十二原》: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

《灵枢·终始》: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齊;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齊。病痛者,陰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陰也;深刺之。病在上者,陽也;病在下者,陰也。癢者,陽也;淺刺之……刺熱厥者,留鍼反爲寒;刺寒厥者,留鍼反爲熱……久病者,邪氣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

《素问·离合真邪论》:静以久留,以氣至爲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

《灵枢·九针十二原》: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鍼,邪氣得泄……去如弦絶,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已發鍼,疾按其痏,勿令血出,以和其脈。

《黄帝内经》时代,进针手法通常为左手按穴,右手持针,刺入体内;在进针之前,需揣按经脉穴位,所用手法包括切、循、扪、推、按、弹、爪等;行针过程涉及转、伸、摇、旋、推等手法;同时因体形或病位、病情的不同而决定针刺的浅深、是否留针和按压针孔。

(2)综合刺法

《灵枢·官针》:凡刺有九,日應九變……凡刺有十二節,以應十二經……凡刺有五,以應五藏……

《素问·缪刺论》:帝曰:願聞繆刺,以左取右,以右取左,奈何?其與巨刺何以别之?岐伯曰:邪客于經,左盛則右病,右盛則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已而右脈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經,非絡脈也。故絡病者,其痛與經脈繆處,故命曰“繆刺”。

《灵枢·终始》:凡刺之屬,三刺至穀氣。

《灵枢·官针》:所謂“三刺則穀氣出”者,先淺刺絶皮,以出陽邪;“再刺則陰邪出”者,少益深,絶皮,致肌肉,未入分肉間也;已入分肉之間,則穀氣出。

《灵枢·官针》命名了一些刺法,但它们并不是单纯的针刺手法,而是针对不同病证,选取不同针具,刺激不同部位的方法(表9-1~表9-3)。《素问·缪刺论》提到的“缪刺”与《灵枢·官针》“九刺”中的“巨刺”均为交叉刺法,但针刺部位不同。

根据这些刺法的特点可进一步归类。①侧重部位的刺法:如刺皮的毛刺、直针刺、半刺,刺肉的分刺、浮刺、合谷刺,刺筋的恢刺、关刺,刺脉的经刺、络刺、豹文刺,刺骨的输刺(五刺)、短刺,十二刺中的输刺也强调深刺,而三刺是结合了针刺深度的分层操作手法;②侧重取穴的刺法:如输刺(九刺)、远道刺、巨刺、偶刺、阴刺和缪刺;③侧重针具的刺法:大泻刺、焠刺;④泻血刺法:络刺、赞刺、豹文刺;⑤多针刺法:偶刺、齐刺、扬刺、傍针刺;⑥针对痛无定处的刺法:报刺。

表9-1 九刺

表9-2 十二刺

表9-3 五刺

(3)补泻刺法

《灵枢·九针十二原》:寫曰必持内之,放而出之。排陽得鍼,邪氣得泄。按而引鍼,是謂“内温”。血不得散,氣不得出也。補曰“隨之”。隨之意,若妄之。若行若按,如蚊虻止。如留如還,去如弦絶。令左屬右,其氣故止。外門已閉,中氣乃實。必無留血,急取誅之。

《灵枢·九针十二原》: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虚。

《灵枢·小针解》:“徐而疾則實”者,言徐内而疾出也。“疾而徐則虚”者,言疾内而徐出也。

《素问·针解》:“徐而疾則實”者,徐出鍼而疾按之。“疾而徐則虚”者,疾出鍼而徐按之。

《素问·刺志论》:入實者,左手開鍼空也;入虚者,左手閉鍼空也。

《灵枢·终始》:補須一方實,深取之,稀按其痏,以極出其邪氣;一方虚,淺刺之,以養其脈,疾按其痏,無使邪氣得入。邪氣來也緊而疾,邪氣來也徐而和。脈實者,深刺之,以泄其氣;脈虚者,淺刺之,使精氣無得出,以養其脈,獨出其邪氣。

《素问·离合真邪论》:吸則内鍼,無令氣忤。静以久留,無令邪布。吸則轉鍼,以得氣爲故。候呼引鍼,呼盡乃去。大氣皆出,故命曰“寫”。帝曰:不足者補之奈何?岐伯曰:必先捫而循之,切而散之,推而按之,彈而怒之,抓而下之,通而取之。外引其門,以閉其神。呼盡内鍼,静以久留,以氣至爲故。如待所貴,不知日暮。其氣以至,適而自護。候吸引鍼,氣不得出,各在其處。推闔其門,令神氣存。大氣留止,故命曰“補”。

《灵枢·官能》:寫必用員,切而轉之,其氣乃行;疾而徐出,邪氣乃出;伸而迎之,遥大其穴,氣出乃疾。補必用方,外引其皮,令當其門;左引其樞,右推其膚,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堅心無解;欲微以留,氣下而疾出之;推其皮,蓋其外門,真氣乃存。

《素问·八正神明论》:寫必用方。方者,以氣方盛也,以月方滿也,以日方温也,以身方定也,以息方吸而内鍼,乃復候其方吸而轉鍼,乃復候其方呼而徐引鍼,故曰“寫必用方,其氣而行”焉。補必用員。員者,行也。行者,移也。刺必中其榮,復以吸排鍼也。

《灵枢·五乱》:黄帝曰:補寫奈何?岐伯曰:徐入徐出,謂之“導氣”。補寫無形,謂之“同精”。是非有餘不足也,亂氣之相逆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提出了“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的治疗原则,并提出了“虚实之要,九针最妙,补泻之时,以针为之”的治疗方法,产生了补泻刺法。补泻刺法本质上是针对不同疾病或病情,结合针刺方向、针刺角度、针刺深度、针刺速度以及针刺时间与时机,而对单式手法的综合应用。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补泻刺法有徐疾补泻、呼吸补泻、开阖补泻、方圆补泻、深浅补泻等。总体而言,《黄帝内经》中的补法动作较缓和,而泻法动作幅度较大。

(4)按时刺法

《灵枢·终始》:春氣在毛,夏氣在皮膚,秋氣在分肉,冬氣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時爲齊。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藏主冬,冬刺井;色主春,春刺滎;時主夏,夏刺輸;音主長夏,長夏刺經;味主秋,秋刺合。是謂“五變以主五輸”。

《灵枢·卫气行》:“刺實者,刺其來也;刺虚者,刺其去也。”此言氣存亡之時,以候虚實而刺之。是故謹候氣之所在而刺之,是謂逢時。

《灵枢·逆顺》:氣之逆順者,所以應天地、陰陽、四時、五行也。脈之盛衰者,所以候血氣之虚實有餘不足。刺之大約者,必明知病之可刺,與其未可刺,與其已不可刺也。

《灵枢·终始》提出了不同季节的浅深刺法。《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强调五变主五输,四时与五输相应,因此要根据季节确定所刺的穴位。

《灵枢·卫气行》和《灵枢·逆顺》重视针刺时机,强调应逢时候气而刺,这一观点为后世时间针法所本。

3.《难经》刺法

(1)单式手法

《难经·七十八难》: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内鍼也。然知爲鍼者,信其左;不知爲鍼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必先以左手厭按所鍼滎俞之處,彈而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鍼而刺之。

《难经》强调了左右手配合的重要性,即“知为针者,信其左;不知为针者,信其右”,而左手在针刺之时的主要操作包括在针刺部位的按压、弹击和爪切,以及对气至的判断。

(2)补泻刺法

《难经·七十六难》: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榮置氣。

《难经·七十二难》: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

《难经·七十九难》:“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

《难经·七十八难》:得氣,因推而内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

《难经·七十三难》: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然。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

《难经》的营卫补泻和提插补泻均与针刺深度有关,由浅入深为补,由深出浅为泻。

《难经》对《黄帝内经》提出的“迎随”做了发挥,将迎随与营卫流行和经脉往来联系起来,为后世针芒所向补泻法的源头。

此外,《难经》又以五行理论阐释“迎随”,提出了以五输穴五行属性为基础的母子补泻法。由于井穴和荥穴有母子关系,所以对于井穴,《难经》提出以泻荥穴代替刺井穴,即所谓“刺井泻荥”。但母子补泻本质上是一种选穴法,与刺法关系并不大。

(3)按时刺法

《难经·七十四难》: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

《难经·七十难》:春夏温,必致一陰者,初下鍼,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引持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者,初内鍼,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推内之,陽也。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

《难经》中也提出四时刺五输的方法,但其对应关系与《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不同。此外,“春夏必致一阴,秋冬必致一阳”也是根据季节所采用的深浅刺法。

4.后世发展

(1)单式手法

《子午流注针经·卷上·流注指微针赋》:迎隨逆順,須曉氣血而升沉……鍼入貴速,既入徐進;鍼出貴緩,急則多傷。

《针经指南·标幽赋》: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

《针灸大全·卷五·梓岐风谷飞经走气撮要金针赋》:且夫下鍼之法,先須爪按,重而切之,次令咳嗽一聲,隨咳下鍼……況夫出鍼之法,病勢既退,鍼氣微鬆;病未退者,鍼氣如根,推之不動,轉之不移……再須補瀉,停以待之,直候微鬆,方可出鍼豆許,摇而停之……下鍼貴遲,太急傷血;出鍼貴緩,太急傷氣。

《针经指南·真言补泻手法》:左手掐穴,右手置鍼于穴上,令病人咳嗽一聲,鍼入透于腠理。

《针经指南·手指补泻》:經云:凡補瀉,非必呼吸出内,而在乎手指。何謂也?故動、摇、進、退、搓、盤、彈、撚、循、捫、攝、按、爪、切者是也。

《针灸大全·卷五·梓岐风谷飞经走气撮要金针赋》:爪而切之,下鍼之法;摇而退之,出鍼之法;動而進之,催鍼之法;循而攝之,行氣之法;搓則去病,彈則補虚,肚腹盤旋,捫爲穴閉,重沉豆許曰按,輕浮豆許曰提。

《针灸大成·卷四·三衢杨氏补泻》: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及歌:爪切……指持……口温……進鍼……指循……爪攝……鍼退……指搓……指撚……指留……鍼摇……指拔……

《针灸大成·卷四·三衢杨氏补泻》:下手八法口訣:揣……爪……搓……彈……摇……捫……循……撚……

宋代之后,毫针的制作趋向精巧,便于操作。圆柱形针柄的出现,也促进了针刺手法的发展。有关进、出针和行针手法都有了更为详细的描述。

窦默继承了《黄帝内经》《难经》的理论,将针刺手法整理归纳为“手指补泻十四法”,对后世有较大影响,明清时期医家多有发挥,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金针赋》中的“下针十四法”及《针灸大成》中的“十二字分次第手法”和“下手八法”。

(2)复式手法

《针灸大全·卷五·梓岐风谷飞经走气撮要金针赋》:考夫治病之法有八:一曰燒山火……二曰透天涼……三曰陽中之陰……四曰陰中之陽……五曰子午搗臼……六曰進氣之訣……七曰留氣之訣……八曰抽添之訣……若夫過關過節,催運氣血,以飛經走氣,其法有四:一曰青龍擺尾……二曰白虎摇頭……三曰蒼龜探穴……四曰赤鳳迎源……

宋代之后,出现了丰富的复式手法,其中最有影响的是《金针赋》里所提到的治病八法和飞经走气四法。它们结合了针刺深度、角度和方向等要素,体现了对提插、捻转等基本手法的综合运用。

(3)补泻刺法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用针略例第五》:凡用鍼之法,以補寫爲先……欲補從卯南,欲寫從酉北。

《千金翼方·卷二十八·杂法第九》:補寫之時,以鍼爲之。重則爲補,輕則爲寫。

《子午流注针经·卷上·流注指微针赋》:迎隨逆順,須曉氣血而升沉……迎而奪之有分寸,隨而濟之有淺深。深爲太過,能傷諸經;淺爲不及,安去諸邪?是以足太陽之經,刺得其部,迎而六分,隨而一分;足太陽之絡,迎而七分,隨而二分……

《济生拔萃方·卷二·云岐子论经络迎随补泻法》:凡用鍼,順經而刺之,爲之補,迎經而奪之,爲之瀉。故迎而奪之,安得無虚;隨而取之,安得無實。此謂迎隨補瀉之法也。

《针灸大全·卷五·梓岐风谷飞经走气撮要金针赋》:凡補者呼氣,初鍼刺至皮内,乃曰天才;少停進鍼,刺入肉内,是曰人才;又停進鍼,刺至筋骨之間,名曰地才。此爲極處,就當補之。再停良久,却須退鍼至人之分,待氣沉緊,倒鍼朝病,進退往來,飛經走氣,盡在其中矣。凡瀉者吸氣,初鍼至天,少停進鍼,直至于地,得氣瀉之,再停良久,即須退鍼,復至于人,待氣沉緊,倒鍼朝病,法同前矣。

《图注八十一难经·卷四·七十二难》:凡欲瀉者,用鍼芒朝其經脈所來之處,迎其氣之方來未盛,逆鍼以奪其氣,是謂之迎。凡欲補者,用鍼芒朝其經脈所去之路,隨其氣之方去未虚,乃順鍼以濟其氣,是謂隨。

《针灸聚英·卷四·附辩》:迎者逢其氣之方來,如寅時氣來注于肺,卯時氣來注大腸,此時肺、大腸氣方盛而奪瀉之也。隨者隨其氣之方去,如卯時氣去注大腸,辰時氣去注于胃,肺與大腸此時正虚而補濟之也。

后世的补泻法有了进一步发展,如捻转补泻、迎随补泻、深浅补泻等。

隋唐之后的补泻法与古典刺法不完全一致,如《千金翼方》的“重则为补、轻则为泻”,便与《黄帝内经》中补泻手法的操作方式颇有差异。

迎随补泻,与《黄帝内经》的“迎随”含义亦不相同。《黄帝内经》中的“迎随”是补泻的总纲或别称,而后世的“迎随”被用以解释多种不同的补泻法,或指针刺深浅,或指针刺方向,或指针刺时间等。

(4)按时刺法

《子午流注针经·卷上·流注指微针赋》:詳夫陰日血引,值陽氣流……養子時刻,注穴必須依。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流注序》:故子午流注鍼訣,甲始于戌而壬亥爲終,壬子、癸丑爲終始之地……子午流注鍼法之心要也。

《针灸大全·卷五·论子午流注之法》:夫子午流注者,剛柔相配,陰陽相合,氣血循環,時穴開闔也。

《针灸聚英·卷二·十二经病井荥俞经合补虚泻实》:手太陰肺經屬辛金……寅時注此……補用卯時太淵,瀉用寅時尺澤。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飞腾八法起例》:甲己子午九,乙庚丑未八,丙辛寅申七,丁壬卯酉六,戊癸辰戌五,巳亥屬之四。

《针灸大全·卷四·八法临时干支歌》:按靈龜飛騰圖有二,人莫適從,今取其效驗者錄之耳……假如甲子日,戊辰時,就數逐日支干内。甲得十數,子得七數。又算臨時支干内,戊得五數,辰得五數,共成二十七數。

《针灸大全·卷四·飞腾八法歌》:壬甲公孫即是乾,丙居艮上内關然。戊午臨泣生坎水,庚屬外關震相連。辛上後谿裝巽卦,乙癸申脈到坤傳。巳土列缺南離上,丁居照海兑金全。

阎明广在《子午流注针经》中记载了养子时刻注穴法和纳甲法;徐凤在《针灸大全》中修改了纳甲法;高武在《针灸聚英》提出了纳子法。这三种方法,均是运用五输穴和原穴按时针刺的方法。

王国瑞提出了飞腾八法,徐凤提出了灵龟八法和另一种飞腾八法,这些均是运用八脉交会穴按时针刺的方法。

按时刺法注重时间对人体的影响,但实际上并不强调刺法,而是强调按时选穴。

(5)透刺

《千金翼方·卷二十七·小肠病第四》:在鼻下人中左邊下鍼,出右邊……承漿從左刺出右。

《针经摘英集·治病直刺诀·治伤寒结胸者》:别使人以手于心蔽骨下正痛處左伴揉之,以毫鍼刺左伴手少陽經支溝二穴,在腕後三寸兩骨之間,坐而側臂取之,鍼入二分。次至手厥陰經間使穴即止,名曰雙關刺。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一百二十穴玉龙歌》:頭風偏正最難醫,絲竹金鍼亦可施。更要沿皮透率谷,一鍼兩穴世間稀。

透刺最早见于《千金翼方》,《针经摘英集》也载有透刺法,但真正推广运用,当是在《玉龙歌》之后。

(6)其他

《伤寒论·卷一·辨脉法第一》:榮氣微者,加燒鍼,則血流不行,更發熱而躁煩也。

《伤寒论·卷三·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中第六》:太陽傷寒者,加温鍼,必驚也。

《针灸聚英·卷三·温针》:王節齋曰:近有爲温鍼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鍼于穴,以香白芷作圓餅,套鍼上,以艾蒸温之。

《医学入门·卷一·针灸》:雜病穴法:……冷風濕痹鍼環跳,陽陵三里燒鍼尾痹不知痛癢者,用艾粟米大于鍼尾上燒三五炷,知痛即止。

《伤寒论》提到了误用烧针或温针的后果,但未解释这两种操作方法。一般认为,该书中的烧针或温针均指火针而言。

与近代温针灸类似的方法最早当见于《针灸聚英》,但此书提出“古者,针则不灸,灸则不针,未有针而加灸者”,认为这种针法是适用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致病者”,有时见效,也只是温针通气而已,“于疾无与也”。

此后,李梴《医学入门》“杂病穴法”注中,提出了“阳陵三里烧针尾”,注云:“用艾粟米大于针尾上烧三五炷。”此法当为现在的温针灸。

【按语】

刺法首先应该是一种对针具的操作,但在实践中,除不同单式手法的复合运用外,针刺操作还应与疾病性质、针刺部位、穴位选择和时间、时机等因素相结合,是一种要考虑不同病证和时间,选择不同部位或穴位,应用不同针具,必要时结合其他治法如灸法等进行刺激的操作方法。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刺法不仅仅是治疗过程中的针具操作,更是诊断和治疗决策的体现。

《黄帝内经》提及多种刺法,可大致分为单式手法、综合刺法、补泻刺法和按时刺法;后三者是在单式手法的基础上,结合病情、针具和时间等因素的综合应用。《难经》发挥了《黄帝内经》中的“迎随”理论,对后世各类迎随法的发展有较大影响。其后,捻转补泻、迎随补泻、深浅补泻等补泻刺法出现,但它们与《黄帝内经》中的古典刺法并不完全一致。后世的按时刺法在《黄帝内经》基础上有较大发展,不过该法更侧重于按时选穴,而非刺法。

透刺和温针是在唐代以后发展出来的刺法,近代应用较多。

●思考题

张介宾在《类经》中评述刺法时称:“刺法虽多,其要惟二,则补泻而已。”你对这一总结是否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