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灸法的源流

二、灸法的源流

1.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的灸法以直接灸为主。

(1)马王堆帛书与张家山简书中的灸法

《足臂十一脉灸经》:足泰陽脈……諸病此物者,皆灸足泰陽脈。

《阴阳十一脉灸经》:少陰之脈,灸則強食産肉,緩帶,被髮,大杖,重履而步,灸幾熄則病已矣。

《五十二病方》:蚖:……以葪印其中顛。

《五十二病方》:疣:取敝蒲席若藉之蒻,繩之,即燔其末,以灸疣末,熱,即拔疣去之。

《五十二病方》:(㿗):取枲垢,以艾裹,以灸㿗者中顛,令爛而已。

《脉书》:故氣上而不下,則視有過之脈,當環而灸之。病甚而上于環二寸益爲一灸。

《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记录了十一脉,对于十一脉所主病候,所采用的治疗方法均为“灸某某脉”,这是目前所知的、最早记载灸疗的针灸学典籍。与这两本书同时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脉法》,也记载了灸疗,但灸疗部位不是经脉,而是人体部位,如“足中指”等。

这一时期的灸法一般指用微火烧灼皮肤,所涉及的灸用材料包括粗麻、艾、蒲草等;但也有用药物贴敷身体局部治病的方法,后世称为“冷灸”或“天灸”。

(2)《黄帝内经》

《灵枢·经脉》:陷下則灸之。

《灵枢·官能》:鍼所不爲,灸之所宜。

《灵枢·背腧》:氣盛則寫之,虚則補之。以火補者,毋吹其火,須自滅也。以火寫者,疾吹其火,傳其艾,須其火滅也。

《素问·异法方宜论》:藏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

《素问·骨空论》:灸寒熱之法,先灸項大椎,以年爲壯數;次灸橛骨,以年爲壯數。

《黄帝内经》针灸并行。《素问·异法方宜论》提出灸法源自北方,所用灸材为艾,指出灸法可用于针法所不适用的疾病,并阐明灸法补泻的原则。《黄帝内经》中提出了根据年龄施灸的灸量“随年壮”。“壮”作为灸法的计量单位,即首见于《黄帝内经》。

2.两晋隋唐宋金元时期

从两晋至元代,灸法有了很大的发展。艾被制成艾炷、艾条施用。除直接灸外,还出现了隔物灸、艾条灸、天灸;对灸量也有进一步的阐述。灸法除了治病,还被用于预防疾病。这一时期,用于灸疗的器械也初具雏形。

(1)《针灸甲乙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针灸甲乙经·卷三》:……灸三壯。

《针灸甲乙经·卷三》:欲令灸發者,灸履熨之,三日即發。

《针灸甲乙经·卷八》:取犬所嚙處灸之,即以犬傷病法三炷灸之。

《针灸甲乙经》卷三腧穴来自《明堂孔穴针灸治要》,每穴列出刺法灸法,其中灸法用量多为3壮,至多9壮。卷三最后,提出了发灸疮的方法。卷八提及犬咬伤以“炷”灸,“炷”当为艾制成的灸制用品。

(2)《肘后备急方》

《肘后备急方·序》:又使人用鍼,自非究習醫方,素識明堂流注者,則身中榮衛尚不知所在,安能用鍼以治之哉?……兼之以灸,灸但言分寸,不名孔穴。

《肘后备急方·卷一·救卒中恶死方第一》:救卒死而張目及吐舌者,灸手足兩爪後十四壯了……

《肘后备急方·卷二·治卒霍乱诸急方第十二》:以鹽納臍中,上灸二七壯。

《肘后备急方·卷二·治伤寒时气温病方第十三》:燒艾于管中熏之,令煙入下部。

《肘后备急方·卷三·治中风诸急方第十九》:若身中有掣痛不仁,不隨處者。取乾艾葉一糾許,丸之,納瓦甑下,塞馀孔,唯留一目。以痛處著甑目下,燒艾以熏之,一時間愈矣。

《肘后备急方·卷五·治痈疽妒乳诸毒肿方第三十六》:灸肿令消法:取獨顆蒜,横截厚一分,安腫頭上,炷如梧桐子大。灸蒜上百壯,不覺消,數數灸,唯多爲善。勿令大熱,但覺痛即擎起蒜。蒜焦更换用新者,不用灸損皮肉。

《肘后备急方·卷三·治寒热诸疟方第十六》:臨發時,搗大附子下篩,以苦酒和之,塗背上。

晋代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是急救类方书。此书不取针法,而采用灸法救治急症,是一大创新。

除继承《黄帝内经》等早期著作的直接灸外,此书首创隔物灸,包括隔蒜灸、隔盐灸等。书中特别注明了该法不至于损伤皮肉,这使隔物灸更容易被患者接受。

书中有些灸法应用了器械灸的原型,这些灸法利用竹管或瓦甑作为容器,将艾点燃置于容器中施灸。

在上述热灸法之外,《肘后备急方》中有以大附子调和苦酒外敷以治疗寒热诸疟的记载,这是先秦时期冷灸法的进一步发展,但其时尚未有冷灸或天灸之名。

(3)《小品方》(辑本)

《小品方·卷十二·灸法要穴》:黄帝曰:灸不三分,是謂徒瘂。解曰:此爲作炷,欲令根下廣三分爲適也。……今江東及嶺南地氣濕,風寒少,當以二分以還,極一分半也,遂人形狹闊耳。嬰兒以意作炷也。

……如巨闕、鳩尾雖是胸腹之穴,灸不過七七壯,艾炷不須大,以竹箸頭作炷……

陈延之《小品方》成书约在公元5世纪下半叶,在宋代以后亡佚。据日本新发现的《残卷》及其他医籍,有学者辑复了该书。该书提及艾炷,即以艾绒制成的柱状灸材。

(4)《本草经集注》

《本草经集注·卷四·草木中品》:艾葉,味苦,微温,無毒。主灸百病,可作煎……一名冰臺,一名醫草。生田野。三月三日採,曝乾……搗葉以灸百病,亦止傷血。

陶弘景《本草经集注》详载了艾叶的性味,指出其可灸百病,具体方法是晒干后捣叶灸治。这应是艾绒的加工和使用。

(5)《诸病源候论》

《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五·养小儿候》:新生無疾,慎不可逆鍼灸……河洛間土地多寒,兒喜病痙。其俗生兒三日,喜逆灸以防之,又灸頰以防噤。

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记录了逆针灸,其中以逆灸防治新生儿疾病的记载较为详细,这是一种预防灸治法。

(6)《备急千金要方》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灸例第六》:灸不三分,是謂徒冤……凡點灸法,皆須平直,四體無使傾側。灸時孔穴不正,無益于事,徒破好肉耳。若坐點則坐灸之,臥點則臥灸之,立點則立灸之,反此亦不得其穴矣……外氣務生,内氣務熟……凡人吴蜀地遊官,體上常須三兩處灸之,勿令瘡暫差,則瘴癘温瘧毒氣不能著人也,故吴蜀多行灸法。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九漏第一》:灸漏法:葶藶子二合,豉一升,右二味,和搗令極熟,作餅如大錢,厚二分許。取一枚當瘡孔上,作大艾炷如小指大,灸餅上,三炷一易,三餅九炷,隔三日,復一灸之。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了灸法的一些治疗常规,如灸壮大小通常须3分,灸法采用的体位须平直,灸壮的多少应随疾病的不同而变化等。

该书又介绍了灸法预防疾病的方法,此法常被称为预防保健灸;以灸法预防疾病,在后世又有进一步发展。

此外,该书进一步扩充了隔物灸,出现了隔药饼灸,如使用葶苈子和豆豉制饼作为隔离物施灸等。

(7)《外台秘要》

《外台秘要·卷三十九·明堂序》:鍼能殺生人,不能起死人,若欲錄之,恐傷性命,今並不錄鍼經,唯取灸法。

《外台秘要·卷三十·疥风痒方七首》:取艾如雞子大,先以布裹亂髮,于紙上置艾、熏黄末、朱砂末、杏人末、水銀,各如杏人許。水銀于掌中以唾研,塗紙上以卷藥末,炙乾,燒以熏之。

《外台秘要·卷三十九·论疾手足腹背灸之多少及补泻八木火法》:……可用陽燧火珠,映日取火……瘡若不壞,則病不除也。

王焘对针刺法有偏见,故他的著作《外要秘要》仅收录了灸治法。这一观点对后世灸法的影响很大,在此之后,出现了一批灸法专著,如《备急灸法》等。

《外台秘要》提出了用纸卷起艾和药末混合物,点燃治疥的方法,这是一种含药艾条。后世出现的太乙神针、雷火针都是此种灸法的发展。该书还提出了阳燧灸的方法以及灸疮须发的观点。

(8)《灸膏肓俞穴法》

《灸膏肓俞穴法·跋》:爲灸膏肓俞……自是疾證浸減,以至康寧……因考醫經同異,參以諸家之説,及所親試,自量寸以至補養之法,分爲十篇。

庄绰因灸膏肓俞而治愈痼疾,故整理相关资料,写成《灸膏肓俞穴法》一书。该书详于膏肓俞的取法及此穴的不同灸法,并附灸后调养之法,被称为单穴灸第一书。

(9)《扁鹊心书》

《扁鹊心书·卷上·大病宜灸》:唯是膏梁之人,不能忍耐痛楚,當服“睡聖散”,即昏不知痛。

窦材在《扁鹊心书》中提出服用睡圣散作为辅助处方,可减轻直接灸时的痛苦。

(10)《针灸资生经》

《针灸资生经·卷三·疟脾寒》:鄉居人用旱蓮草椎碎,置在手掌上一夫四指間也,當兩筋中,以古文錢壓之,繫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謂之天灸。

南宋王执中的《针灸资生经》记录了以旱莲草贴敷的天灸,此后,天灸的应用逐渐增多。

(11)《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卷下·方》:太乙神鍼:羌活、獨活、黄連(各四兩爲末)、麝香(二錢)、乳香(二錢)。右用三月三日艾,四月八日亦可,曬乾打茸,入前藥末和勻,用好白紙卷包前藥如筯大。治風痹或在腿、或在腰、在肱,灸七炷、二七炷、三七炷甚效。

刘完素首次记载了太乙神针的制作法,这也是艾条灸的一种。

(12)《备急灸法》

《备急灸法·骑竹马灸法》:艾炷及三分闊,以紙軸艾作炷,十分緊實方可用……用紙軸艾令實,切爲艾炷。

艾炷制法不常见于早期文献。至宋代的《备急灸法》始载艾炷制法,其法为先制成艾条,然后切段施用。

3.明清时期

灸法在明清时期有了进一步的总结与提高,温针灸及器械灸等在这一时期逐渐完善。

(1)《古今医鉴》

《古今医鉴·卷十三·癖疾》:挑筋灸癖法:……用藥制過紙擦之,使皮肉麻木,用艾灸一炷……制紙法:用花椒樹上馬蜂窩爲末,用黄蠟蘸末,並香油頻擦紙,將此紙擦患處皮上,即麻木不知痛。

《古今医鉴·卷十三·癖疾》:……每一穴用銅錢三文,壓在穴上,用艾煙安錢孔中,各灸七壯。

明代龚信在《古今医鉴》中记载了局部麻醉法,以减轻针灸治疗的痛苦。书中还记载了以铜钱为灸器的施灸方法。

(2)《针灸聚英》

《针灸聚英·卷三·温针》:王節齋曰:近有爲温鍼者,乃楚人之法,其法鍼于穴,以香白芷作圓餅,套鍼上,以艾蒸温之。

《针灸聚英》记载了一种类似近代温针灸的方法,但作者提出古代治法常规“古者,针则不灸,灸则不针,未有针而加灸者”,认为此法仅适用于“山野贫贱之人,经络受风寒致病者”,有时见效,也只是温针通气而已,“于疾无与也”。

(3)《医学入门》

《医学入门·卷一·针灸》:雜病穴法:……冷風濕痹鍼環跳,陽陵三里燒鍼尾痹不知痛癢者,用艾粟米大于鍼尾上燒三五炷,知痛即止。

李梴《医学入门》“杂病穴法”注中,提出了“阳陵三里烧针尾”,并注“用艾粟米大于针尾上烧三五炷”。此法当为现在的温针灸。

(4)《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火部·神针火》:神鍼火者,五月五日取東引桃枝,削爲木鍼,如雞子大,長五、六寸,幹(亁)之。用時以綿紙三五層襯于患處,將鍼蘸麻油點著,吹滅,乘熱鍼之。又有雷火神鍼法,用熟蘄艾末一兩、乳香、没藥、穿山甲、硫黄、雄黄、草烏頭、川烏頭、桃樹皮末各一錢,麝香五分,爲末,拌艾,以厚紙裁成條,鋪藥艾于内,緊卷如指大,長三四寸,收貯瓶内,埋地中七七日,取出。用時,于燈上點著,吹滅,隔紙十層,乘熱鍼于患處。

《本草纲目·火部·灯火》:……以燈心蘸麻油點燈焠之,良。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以桃枝为灸材的施灸法,以及雷火针和灯火灸法。

(5)《张氏医通》

《张氏医通·卷四·喘》: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應有不應。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塗法,往往獲效。方用白芥子淨末一兩,延胡索一兩,甘遂、細辛各半兩,共爲細末;入麝香半錢,杵勻。薑汁調塗肺俞、膏肓、百勞等穴。塗後麻瞀疼痛,切勿便去。候三炷香足,方可去之。十日後塗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

清初医家张璐的《张氏医通》中载有夏月三伏以白芥子等药物贴敷肺俞、膏肓等穴治疗冷哮之法,该法是现代三伏贴的源头。

(6)《灸法秘传》

《灸法秘传·灸盏图》:今用銀盞隔薑灸法,萬無一失。凡欲用此法者,須仿此樣爲式:四圍銀片稍厚,底宜薄,須穿數孔;下用四足,計高一分許。將盞足釘在生薑片上,薑上亦穿數孔,與盞孔相通,俾藥氣可以透入經絡藏腑也。

清末著作《灸法秘传》记录了用于灸法的灸盏,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后来的灸盒等器具。

【按语】

早期灸法主要为采用某种灸材,借其燃烧后的温热作用以治病。其后随药物知识的丰富,为灸材提供了更广的选择余地,灸法适应证也日渐增多。在实践过程中,受限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对药物毒性的认识尚不充分,故灸材的组成或制作工艺中可能会带有有毒成分,如水银等,这些灸材不能盲目地施用于临床。

●思考题

天灸法与艾灸法的作用和适应证有何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