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选读[7]

三、原文选读 [7]

卷一(节选)

百會,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後寸半,頂中央旋毛中,可容豆。灸七壯,止七七。凡灸頭頂不得過七壯,緣頭頂皮薄,灸不宜多。鍼二分,得氣即瀉。唐秦鳴鶴刺微出血,頭痛立愈。《素注》云刺四分。

舊傳秦鳴鶴鍼高宗頭風,武后曰:“豈有至尊頭上出血之理?”已而刺之,微出血,頭疼立止。后亟取金帛賜之。是知此穴能治頭風矣。《明堂經》治中風,言語蹇澀,半身不遂,凡灸七處。亦先于百會。北人始生子則灸此穴,蓋防他日驚風也。予舊患心氣,偶睹陰陽書有云:“人身有四穴最急應,四百四病皆能治之。”百會蓋其一也,因灸此穴心氣愈。後閲《灸經》,此穴果主心煩,驚悸,健忘,無心力。自是間或灸之,百病皆主,不特治此數疾而已也一名天滿。

【按语】

本节选文是《针灸资生经》中关于百会的论述。首段根据文献论述考订百会的定位及刺灸法,其后为王执中所加按语,举四个病例说明百会的效用,认为百会主治百病。

卷三·虚损(节选)

凡飲食不消、心腹膨脹、面色萎黄,世謂之脾腎病者,宜灸中脘。

諸葛亮夙興夜寐,罰至二十皆親覽,而所啖食不至數升,司馬仲達知其將死。既而亮卒,仲達追之,楊儀反旗鳴鼓,若將拒焉,仲達乃退,不敢逼。百姓爲之諺曰:“死諸葛走生仲達。”仲達聞之曰:“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其曰料生,蓋料其事多而食不如前,死之兆也。食不如前,仲達且知諸葛之且死,今人飲食減少,是胃氣將絶,不可久生矣。方且常食堅硬、使愈難剋化,服峻補藥,使脾胃反熱愈不能食,初不知灸中脘等穴以壯脾胃,亦惑之甚也《難經》論四時皆以胃氣爲本,釋者曰:言五臟皆以胃氣爲本,胃者水穀之府,人須仰胃氣爲生也。然則欲全生者,宜灸胃脘。

……

《小品》云:“四支但去風邪,不宜多灸,七壯至七七壯止,不得過隨年數。”故《銅人》于三里穴止云“灸三壯、鍼五分”而已。《明堂上經》乃云“日灸七壯,止百壯”,亦未爲多也。至《千金方》則云“多至五百壯,少至二三百壯”,何其多耶?要之,日灸七壯,或艾炷甚小,可至二七壯,數日灸至七七壯止。灸瘡既乾,則又報灸之,以合乎“若要安,丹田、三里不曾乾”之説可也。必如《千金》之壯數,恐犯《小品》之所戒也。

【按语】

本段选自“虚损”中几个病证的治法及其按语。由这些按语可知,王执中重视脾胃,强调以灸法调养脾胃。他考察了不同医家的灸壮经验,提出了较为合理的灸量。

卷六·鼻涕出鼻干鼻嚏(节选)

執中母氏久病鼻乾,有冷氣,問諸醫者,醫者亦不曉,但云病去自愈。既而病去,亦不愈也。後因灸絶骨而漸愈。執中亦嘗患此,偶絶骨微疼而着艾,鼻乾亦失去。初不知是灸絶骨之力,後閲《千金方》有此證,始知鼻乾之去,因絶骨也。若鼻涕多,宜灸囟會、前頂。大人小兒之病,初無以異焉耳。

【按语】

本段选文为“鼻涕出”之按语,记述了以灸治绝骨治疗鼻干的方法。从文中可知王执中本人并非医生,但有不少实践经验。

卷七·发背(节选)

郭户爲予言,鄉里有善治發背癰疽者,皆于瘡上灸之。多至三二百壯,無有不愈。但艾炷小作之,炷小則人不畏灸,灸多則作效矣,蓋得此法也。然亦不必泥此。近有一醫以治外科得名。有人發背瘡大如碗,有數孔,醫亦無藥可治,只以艾遍敷在瘡上,灸之久而方疼。則以瘡上皆死肉,故初不覺疼也。旋以藥調治之愈,蓋出于意表也。

【按语】

本段选文为“发背”之按语,论述发背痈疽的灸治方法,提出一般情况下,可以小炷多灸以取效,而病重者不必拘泥常用方法。这一治法显然与现代“热证禁灸”的观点不同。

●思考题

1.王执中对腧穴理论有何贡献?

2.王执中对灸法做了哪些阐发?

3.王执中对疾病的治疗方法,与现代有何异同?

《针灸资生经》序

徐正卿

《銅人》《明堂》,黄帝、岐伯、鬼臾區留以活天下後世。自隔垣透膚之妙無傳,乃謂是能絶筋脈,傷血肉,至望而畏之。有疾則甘心于庸醫,百藥之俱試,不知病在巔者必灸風池、風府,非桂枝輩所能攻;病在膺者必灸刺魂門,雖枳實輩不能下,遂至于束手無策,豈不哀哉!近世朱肱、龐安常俱爲鍼法,許知可亦謂病當以刺愈。三衢鄒握虎以治法爲歌詩該括行,古聖賢活人之意,賴以復傳。今東嘉王叔權又取三百六十穴,背面巔末,行分類别,以穴對病。凡百氏之説切于理,自己之見得于心者,悉疏于下。鍼灸之書,至是始略備,古聖賢活人之意,至是始無遺憾。傳謂:“爲人子者,不可不學醫。”予親年八十,精力強健,非賴此書耶?因俾醫衛世傑訂證不傳見者十有八條,鋟木庾司,以補惠民之闕。時嘉定庚辰(1220年)孟夏朔,承議郎提舉淮南東路常平茶鹽公事徐正卿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