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术贡献

二、学术贡献

1.腧穴

《玉龙歌》增补了不少奇穴,除《流注指要赋》中首先提到的髋骨、吕细之外,初次出现的奇穴有印堂、中魁、太阳、内迎香、大骨空、小骨空、二白、胛缝、阑门;“奇穴”这一名称即首见于此书。

《天星十一穴歌诀》总结了人身11要穴,包括三里、内庭、曲池、合谷、委中、承山、昆仑、环跳、阳陵、通里、列缺。后徐凤《针灸大全》中转载作《马丹阳天星十二穴并治杂病歌》,托名于金代马丹阳,并于歌中增入太冲一穴。此歌经《针灸聚英》《针灸大成》转载,传播甚广。

对“浑身疼痛疾非常”之病,《玉龙歌》提出以“不定穴”或名“天应穴”治疗,这也是阿是穴理论的运用发展。

2.刺法

《玉龙歌》注对腧穴针刺深度做了发展,如环跳深达三寸半,肩髃深达二寸半,关元深达二寸等。这些深度都超过了前代的记载,给后人以有益的参考。

《玉龙歌》首次提出了透刺法,有沿皮下浅透和筋骨间横透的不同,如丝竹空和攒竹可沿皮刺,风池可“横针一寸半,入风府”而横透。透刺的深度随不同部位而变,四肢末端穴如二间、少商、少冲、大敦等则多为“针一分,沿皮向后三分”,而复溜可“沿皮向骨下一寸半”,中都是“沿皮向上一寸”。这些透刺法均给后人以启示。

3.针灸治疗

《玉龙歌》文后有“穴法歌、穴法相应三十七穴”,可看作《玉龙歌》的结语,它提出了37对配穴,多数是一穴应一穴,也有一穴应二穴。这种组合有利于临床选用,这是对窦氏用穴经验的发展。《针灸玉龙经》中的应穴实际已不止37组,因《玉龙歌》中把有类似作用的腧穴编在同一首歌中,也有应穴的意义,如地仓与颊车同用于口眼㖞斜、神庭与印堂同用于头风眼花等。某些歌为单穴主治,但注中说明应穴,如痴呆症取神门,注中说明应后溪等。除上述就近配合外,《针灸玉龙经》还有前后配合和远近配合,前后配合如承浆与风府用于头项强痛、天枢与脾俞用于脾泄,远近组合如人中与委中用于腰脊强痛、肩井与支沟用于臂痛等。

书中还载有飞腾八法,该法将八脉交会穴配合八卦,按日时干支推演数字变化,按时针刺八脉交会穴。飞腾八法首见于此书,与《针灸大全》所载不同。

4.针灸文献

《针灸玉龙经》汇集了窦汉卿针灸理论,可在一定程度上补充《针经指南》的缺漏,对研究窦氏学术思想有着重要作用。

《磐石金直刺秘传》是金元时期的针方专书,《针灸玉龙经》收载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