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术贡献

二、学术贡献

1.经络腧穴

(1)明堂图

唐代以前的针灸经穴图多为偃、伏、侧三人图,而《外台秘要》所载是按十二经绘十二图、一经一图的最早文献。十二图按脏腑分次,《明堂灸法》有“肺人”“大肠人”“肝人”等以脏或腑命名的“人”,此当为十二图的标题。据《明堂灸法·序》记载,图中人长三尺七寸五分,十二经脉皆以五色绘制,奇经八脉以绿色标记。图中还以朱、墨两色标记穴位,朱点宜灸,墨点禁灸。

(2)以经统穴

在《明堂灸法》中,王焘整理了经络与腧穴的联系,以经统穴,按经列穴;穴数共计665个,其中单穴49个,双穴308个;双穴中有7穴至今仍属奇穴。十二经表里两经相邻,手足经顺序不定。在各经中,先列五输流注,其后本经腧穴由四肢末端向心排列,一一论述其部位、施灸壮数和主治病证。督脉穴和任脉穴分别合于“膀胱人”和“肾人”;7个奇穴附于“胆人”之后。这种穴位归属方法虽有不足之处,但为后世以经统穴的理论积累了经验。

在唐代以前的现存文献中,《外台秘要》所记载的腧穴主治最为详细和全面。其来源除《千金方》之外,还有甄权、杨玄操等人的著作。

2.刺法灸法

《外台》记载有烧针、浅刺等针法,但总体而言,针法很少,这源于王焘对针法的认识。在《明堂灸法》的序中,王焘说明了他不录针经、唯取灸法的原因在于“针法古来以为深奥,今人卒不可解。经云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若欲录之,恐伤性命”。王焘的审慎态度有合理成分,但认识较为片面,故后世有人批评他是“一偏之见”。

《外台秘要》对灸法阐发较多,除《明堂灸法》外,还散见于其他各卷。全书在灸用材料、隔物灸法、灸法壮数、艾炷大小、灸法处方等方面均做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对推广灸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后世的许多灸法著作都受到了此书的影响。如《外台秘要》卷十三《灸骨蒸法图四首》载有源于崔知悌的四花灸,此法后又为《针灸资生经》《针灸聚英》等书转载。《外台秘要》还记载了含药艾条的制法和用法,以及阳燧灸法等,后世灸材在此基础上有了进一步发展。

3.针灸文献

《外台秘要》引用的文献非常广博,仅计其条文之首直接引用者,即有90余种,不仅包括《灵枢》《素问》《伤寒杂病论》《甲乙经》《肘后备急方》《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等存世著作,还辑录了大量已佚文献,如《阴阳大论》《范汪方》《广济》《古今录验》等。在南宋时便已有对《外台秘要》收罗丰富,“今无传者,犹间见于此书”的评价。

《外台秘要》引用的文献“多显方之所由来”,为了解唐代以前医家的成就与贡献提供了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