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选读[6]
卷上·须识扶阳(节选)
道家以消盡陰翳,煉就純陽,方得轉凡成聖,霞舉飛升。故云:“陽精若壯千年壽,陰氣如強必斃傷。”又云:“陰氣未消終是死,陽精若在必長生。”故爲醫者,要知保扶陽氣爲本。人至晚年陽氣衰,故手足不暖,下元虚憊,動作艱難。蓋人有一息氣在則不死,氣者陽所生也,故陽氣盡必死。人于無病時,常灸關元、氣海、命關、中脘,更服保元丹、保命延壽丹,雖未得長生,亦可保百餘年壽矣。
【按语】
窦材重视阳气的作用,提出以保扶阳气为本,具体方法为在关元等穴施灸,并配合服用丹药。
卷上·住世之法(节选)
故《素問》云:“年四十,陽氣衰,而起居乏;五十體重,耳目不聰明矣;六十陽氣大衰,陰痿,九竅不利,上實下虚,涕泣皆出矣。”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氣壯則人強,真氣虚則人病,真氣脱則人死。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藥第二,附子第三。人至三十,可三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五十,可二年一灸臍下三百壯;六十,可一年一灸臍下三百壯,令人長生不老。余五十時,常灸關元五百壯,即服保命丹、延壽丹,漸至身體輕健,羨進飲食。六十三時,因憂怒,忽見死脈于左手寸部,十九動而一止,乃灸關元、命門各五百壯。五十日後,死脈不復見矣。每年常如此灸,遂得老年康健。乃爲歌曰:“一年辛苦唯三百,灸取關元功力多。健體輕身無病患,彭籛壽算更如何!”
【按语】
本段选文提出了养生可应用艾灸、丹药和附子。这些方法体现了窦材重视阳气的学术思想。在这三个方法中,窦材尤其强调艾灸对于养生的作用,他介绍了随年龄而增减的艾灸养身法,并以自身经验介绍了该法的效用。
卷上·大病宜灸(节选)
醫之治病用灸,如做飯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鍼艾故也。世有百餘種大病,不用灸艾、丹藥,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如傷寒、疽瘡、勞瘵、中風、腫脹、泄瀉、久痢、喉痹、小兒急慢驚風、痘疹黑陷等證,若灸遲,真氣已脱,雖灸亦無用矣。若能早灸,自然陽氣不絶,性命堅牢。
又,世俗用灸,不過三五十壯,殊不知去小疾則愈,駐命根則難。故《銅人鍼灸圖經》云:“凡大病宜灸臍下五百壯,補接真氣。”即此法也。若去風邪、四肢小疾,不過三、五、七壯而已。
仲景毁灸法云:“火氣雖微,内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余觀亙古迄今,何嘗有灸傷筋骨而死者?彼蓋不知灸法之妙故爾。孫思邈早年亦毁灸法,逮晚年方信,乃曰火灸大有奇功。昔曹操患頭風,華佗鍼之,應手而愈。後佗死復發。若于鍼處灸五十壯,永不再發。
或曰:人之皮肉最嫩,五百之壯,豈不焦枯皮肉乎?曰:否。已死之人,灸二三十壯,其肉便焦,無血榮養故也。若真氣未脱之人,自然氣血流行,榮衛環繞,雖灸千壯,何焦爛之有哉?故治病必先别其死生,若真氣已脱,雖灸亦無用矣。唯是膏梁之人,不能忍耐痛楚,當服睡聖散,即昏不知痛。其睡聖散余自用灸膝神效,放心服之,斷不誤人。
【按语】
本段选文指出灸法适应范围广泛,且应早灸、多灸,但也要注意应病而施。文中驳斥张仲景之毁灸法的错谬、叙述孙思邈对灸法态度的转变以及华佗医头风的缺失,以此说明灸法功效。还提出,若不能耐灸法之痛,可服睡圣散。
卷上·五等虚实(节选)
凡看病要審元氣虚實,實者不藥自愈,虚者即當服藥,灸關元穴以固性命。若以温平藥,亦難取效,淹延時日,漸成大病。
……
將脱者,元氣將脱也,尚有絲毫元氣未盡,唯六脈尚有些小胃氣,命若懸絲,生死立待,此際非尋常藥餌所能救,須灸氣海,丹田、關元各三百壯,固其脾腎。夫脾爲五藏之母,腎爲一身之根。故傷寒必診太谿、衝陽,二脈者,即脾腎根本之脈也。此脈若存則人不死,故尚可灸,内服保元丹、獨骸大丹、保命延壽丹,或可保其性命。
【按语】
“五等虚实”指出虚证除药之外,当在关元等处施灸法治疗,特别是元气将脱时,更应在脐下多灸以补脾肾而取效。
●思考题
1.如何看待《扁鹊心书》中所记载的灸法及其功效?
2.《扁鹊心书》中温补脾肾的思想对于现代疾病诊治有什么启示?
附
《扁鹊心书》序
窦 材
《靈》《素》爲醫家正傳,後世張仲景、王叔和、孫思邈、孫兆、初虞世、朱肱,皆不師《内經》,惟采本草諸書,各以己見自成一家之技,治小疾則可,治大病不效矣。至皇甫士安、巢元方、王冰等,雖學《素問》,而不得方學之傳,亦依前六子方法而行。此書從古至今,未得通行。余業醫四世,皆得此法之力,而人世未深信,故難梓行。余初學醫,盡博六子之書,以爲醫之理盡矣。然調治小疾,百發百中,臨大病百無二三,每悵己術之不精也。後遇關中老醫,叩余所學,笑曰:汝學非是岐黄正派,特小技爾。只能調小疴,俟其自愈,豈能起大病哉!余即從而師之。三年,師以法授我,反復參詳,遂與《内經》合旨,由茲問世,百發百中。再觀六子書,真兒戲耳。但師授固簡而當,意欲梓行,恐有未盡。遂將追隨先師所歷之法,與己四十餘稔之所治驗,集成醫流正道,以救萬世夭枉。後人得此,苟能日夜勤求,自能洞貫其理,以見余言非謬。至若賢良忠正,孝子仁人,再爲廣布,俾天下後世,上可以救君親,下可以濟斯民。余因恐遭天譴,不敢自私,刊刻流傳,願仁者勿拘成見而屑視之,斯幸矣。宋紹興十六年武翼郎前開州巡檢竇材謹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