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选读[5]

三、原文选读 [5]

正坐伸臂法第二

令患人用墩椅正坐,兩足平蹋至地,膝與髀股高下俱平,兩足相並,足趾前齊,盡脱去上體衣服若不盡脱,則衣袖束臂,不能使胛骨相離,取穴不得。若氣怯畏寒,則反著衣,以臂穿袖,令領在胸前頸下,以襟交覆腰間,墨點定穴。灸時更著背心,以帶束近穴處,勿令與坐炷下火相礙。曲脊伸臂,以兩手按膝上,令中指當膝蓋中,兩大指緊相並,指頭與膝蓋骨前齊,微用力直舉。腕中勿令斜屈動摇段彥聰仲謀大夫云:石藏用謂“以左手按右膝,右手按左膝,則胛骨開”。嘗試用其説,則兩手相交,腕有高下,胛骨亦隨之偏側。當止如舊法以左手按左膝爲是。

【按语】

本段选文说明了膏肓俞的正坐伸臂取法。文中引用其他医家的经验对此法进行了详细解释。

灸讫补养法第十

孫真人云:“此穴灸訖,令人陽氣康盛,當消息以自補養,取身體平復。”其補養之道,宜食温軟羹飯,毋令太飽及飲啖生冷、油膩、粘滑、鵝、豬、魚、蝦、筍、蕨、其他動氣發風之物,並觸冒風寒暑濕,勿以陽氣乍盛輒犯房室。如覺氣壅,可灸臍下氣海、丹田、關元、中極四穴中一穴;又當灸足三里,引火氣以實下。隨病深淺,加以歲月將息,則可保平復。不然,是猶倚一木以支大厦之傾,又發而去之,其終從晉侯之歸,非灸之罪也。

【按语】

本段选文根据孙思邈提出的灸后原则,介绍了膏肓俞灸后的饮食和起居调养,以及气壅的灸治法。

●思考题

1.庄绰的学术思想是什么?

2.庄绰认为施灸后要如何调补?

3.灸膏肓穴获得疗效的关键是什么?

《灸膏肓俞穴法》跋

庄 绰

余自許昌遭金狄之難,憂勞危難,衝冒寒暑,避地東下。丁未八月,抵渭濱,感痎瘧。既至琴川,爲醫妄治,榮衛衰耗。明年春末,尚苦胕腫腹脹,氣促不能食,而大便利,身重足痿,杖而後起。得陳了翁家傳,爲灸膏肓俞,自丁亥至癸巳,積三百壯。灸之次日,既胸中氣平,腫脹俱損,利止而食進。甲午已能肩輿出謁,後再報之,仍得百壯,自是疾證浸減,以至康甯。時親舊間見此殊功,灸者數人,宿疾皆除。孫真人謂:“若能用心方便,求得其穴而灸之,無疾不愈。”信不虚也。因考醫經同異,參以諸家之説,及所親試,自量寸以至補養之法,分爲十篇,並繪身指屈伸坐立之像圖于逐篇之後。令覽之者易解而無徒冤之失,亦使真人求穴濟衆之仁益廣于天下也。建炎二年二月十二日。朝奉郎前南道都總管同幹辦公事賜緋魚袋莊綽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