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选读[11]
标 幽 赋
拯救之法,妙用者鍼。察歲時于天道,定形氣于予心。春夏瘦而刺淺,秋冬肥而刺深。不窮經絡隂陽,多逢刺禁;既論臟腑虚實,須向經尋。
原夫起自中焦,水初下漏,太隂爲始,至厥隂而方終;穴出雲門,抵期門而最後。正經十二,别絡走三百餘支;正側偃伏,氣血有六百餘候。手足三陽,手走頭而頭走足;手足三隂,足走腹而胸走手。要識迎隨,須明逆順。況夫隂陽,氣血多少爲最。厥隂、太陽,少氣多血;太隂、少隂,少血多氣;而又氣多血少者,少陽之分;氣盛血多者,陽明之位。
先詳多少之宜,次察應至之氣。輕滑慢而未來,沉澀緊而已至。既至也,量寒熱而留疾;未至也,據虚實而候氣。氣之至也,若魚吞鈎餌之浮沉;氣未至也,似閑處幽堂之深邃。氣速至而速效,氣遲至而不治。
觀夫九鍼之法,毫鍼最微,七星上應,衆穴主持。本形金也,有蠲邪扶正之道;短長水也,有決凝開滯之機。定刺象木,或斜或正;口藏比火,進陽補羸。循機捫而可塞以象土,實應五行而可知。然是一寸六分,包含妙理;雖細楨于毫髮,同貫多歧。可平五臟之寒熱,能調六腑之虚實。拘攣閉塞,遣八邪而去矣。寒熱痛痹,開四關而已之。
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後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氣隨。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定脚處,取氣血爲主意;下手處,認水木是根基。
天地人三才也,涌泉同璇璣、百會;上中下三部也,大包與天樞、地機。陽蹻、陽維並督脈,主肩背腰腿在表之病;隂蹻、隂維、任、衝、帶,去心腹脅肋在裏之疑。二陵、二蹻、二交,似續而交五大;兩間、兩商、兩井,相依而列兩支。
足见取穴之法,必有分寸,先審自意,次觀肉分;或伸屈而得之,或平直而安定。在陽部筋骨之側,陷下爲眞;在隂分郄膕之間,動脈相應。取五穴用一穴而必端;取三經用一經而可正。頭部與肩部詳分,督脈與任脈易定。明標與本,論刺深刺淺之經;住痛移疼,取相交相贯之徑。
豈不聞臟腑病,而求門、海、俞、募之微;經絡滯,而求原、别、交、會之道。更窮四根、三結,依標本而刺無不痊;但用八法、五門,分主客而鍼無不效。八脈始終連八會,本是紀綱;十二經絡十二原,是爲樞要。一日取六十六穴之法,方見幽微;一時取一十二經之原,始知要妙。
原夫補瀉之法,非呼吸而在手指;速效之功,要交正而識本經。交經繆刺,左有病而右畔取;瀉絡遠鍼,頭有病而脚上鍼。巨刺與繆刺各異,微鍼與妙刺相通。觀部分而知經絡之虚實,視浮沉而辨藏腑之寒温。
且夫先令鍼耀,而慮鍼損,次藏口内,而欲鍼温。目無外視,手如握虎;心無内慕,如待貴人。左手重而多按,欲令氣散;右手輕而徐入,不痛之因。空心恐怯,直立側而多暈;背目沉掐,坐臥平而没昏。
推于十干、十變,知孔穴之開闔;論其五行、五臟,察日時之旺衰。伏如横弩,應若發機。
隂交、陽别而定血暈,隂蹻、陰維而下胎衣。痹厥偏枯,迎隨俾經絡接續;漏崩帶下,温補使氣血依歸。静以久留,停鍼待之。
必准者,取照海治喉中之閉塞;端的處,用大鍾治心内之呆痴。大抵疼痛實瀉,癢麻虚補。體重節痛而俞居,心下痞滿而井主。心脹咽痛,鍼太衝而必除;脾冷胃疼,瀉公孫而立愈。胸滿腹痛刺内關,脅疼肋痛鍼飛虎。筋攣骨痛而補魂門,體熱勞嗽而瀉魄户。頭風頭痛,刺申脈與金門;眼癢眼疼,瀉光明于地五。瀉隂郄止盜汗,治小兒骨蒸;刺偏歴利小便,醫大人水蠱。中風環跳而宜刺,虚損天樞而可取。
由是午前卯後,太隂生而疾温;離左酉南,月朔死而速冷。循捫彈努,留吸母而堅長;爪下伸提,疾呼子而噓短。動退空歇,迎奪右而瀉涼;推内進搓,隨濟左而補暖。
慎之!大患危疾,色脈不順而莫鍼;寒熱風隂,饑飽醉勞而切忌。望不補而晦不瀉,弦不奪而朔不濟;精其心而窮其法,無灸艾而壞其肌;正其理而求其原,免投鍼而失其位。避灸處而和四肢,四十有九;禁刺處而除六俞,二十有二。
抑又聞高皇抱疾未瘥,李氏刺巨闕而後甦;太子暴死爲厥,越人鍼維會而復醒。肩井、曲池,甄權刺臂痛而復射;悬鍾、環跳,華佗刺躄足而立行。秋夫鍼腰俞而鬼免沉疴,王纂鍼交俞而妖精立出。取肝俞與命門,使瞽士視秋毫之末;刺少陽與交别,俾聾夫聽夏蚋之聲。
嗟夫!去聖逾遠,此道漸墜。或不得意而散其學,或愆其能而犯禁忌。愚庸志淺,難契于玄言,至道淵深,得之者有幾?偶述斯言,不敢示諸明達者焉,庶幾乎童蒙之心啓。
【按语】
《标幽赋》,原题《针经标幽赋》,该赋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针灸施治的理论原则和具体方法,因其以浅显易诵的语句来表述深奥难懂的内容,故以“标幽”为名。这是一篇影响很大的针灸歌赋,后世的许多医家均将其收录于自己的著作中并加以注释。
《标幽赋》传播很广,明代以后针灸文献多有转载及注解,各版文字常有些许出入。如“阳跷、阳维并督脉……阴跷、阴维、任、冲、带”在《针灸聚英》《针灸大成》中作“阳跷、阳维、并督、带……阴跷、阴维、任、冲脉”,“阴跷、阴维而下胎衣”在《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中作“阴跷、阳维而下胎衣”。阅读时可参考、比较不同版本和注解,取其义长者。
《流注通玄指要赋》题辞
望聞問切,推明得病之源;補瀉迎隨,揭示用鍼之要。予于是學,始迄于今。雖常覃思以研精,竟未鉤玄而賾隱。哦經傳之暇日,承外舅之訓言。云及世紛,孰非兵擾。其人也,神無依而心無定;或病之,精必奪而氣必衰。兼萬國因亂而隔殊,醫物絶商而那得。設方有效,歷市無求;不若砭功,立排疾勢。乃以受教,遂敏求師。前後僅十七年,曉會無一二輩。後避屯于蔡邑,方獲訣于李君。斯人以鍼道救疾也,除疼痛于目前,愈瘵疾于指下。信所謂伏如横弩,應若發機,萬舉萬全,百發百中者也。加以好生之念,素無竊利之心。嘗謂予曰:天寶不泄于非人,聖道須傳于賢者。僕不自揆,遂伸有求之懇,獲垂無吝之誠。授穴之秘者,四十有三;療疾而弗瘳者,萬千無一。遂銘諸心而著之髓,務拯其困而扶其危。而後除疼痛迅若手拈,破結聚渙如冰釋。夫鍼也者,果神矣哉!然念茲穴俞而或忘,借其聲律則易記。輒裁八韻,賦就一篇。詎敢匿于己私,庶共傳于同志。壬辰(1232年)重九前二日謹題。
【按语】
窦默早年从李浩学习铜人针法,1232年,他总结李浩的经验,写成《流注通玄指要赋》,也称《流注指要赋》或《通玄指要赋》,最早载于罗谦甫《卫生宝鉴》,后转录于《针经指南》中。这一题辞介绍了窦默写此赋的经过及目的。
《流注八穴》序
交經八穴者,鍼道之要也。然不知孰氏之所述。但序云:乃少室隱者之所傳也。近代往往用之彌驗。予少時嘗得其本于山人宋子華,子華以此術行于河淮間四十一年,起危篤,患隨手應者,豈勝數哉!予嗜此術,亦何啻伯倫之嗜酒也。第恨斯學之初,心術未償,手法未成,而兵火薦至,家藏圖籍與其的本悉亡之,今十五年矣,切求而莫之獲。近日得之于銅台碑字王氏家,其本悉如舊家所藏,但一二字訛,及味之亦無所害矣。予復試此,一一精捷,疾莫不瘳。苟診視之明,俾上下合而攻之,如會王師,擒微奸,捕細盜,雖有不獲者,寡矣。噫!神乎哉,是術也。今得之,亦天之厚予于是也多矣。然予之所嗜,非欲以籍此而私己之爲也,蓋欲民生舉無癢疴疾痛、痼羸殘瘵之苦而爲之也。惟學者亦嗜是焉如是,非予所敢知也。時丙午歲(1242年)重陽有二日,竇漢卿序。
【按语】
流注八穴即八脉交会穴。由此序可知,流注八穴来源于少室隐者,窦默年轻时从山人宋子华处得其抄本,故窦默不是八脉交会穴的首创者。
●思考题
窦汉卿的主要学术思想是什么?
附1
《针经指南》序
朱良能
夫醫者以愈疾爲良,其愈疾之理,莫妙乎鍼。故知鍼者有決病之功,立效之能。且夫學鍼之士,宜審而刺之;莫縱巨膽,妄爲施設,非徒無益,而又害之。要在定孔穴以精于心,是以取神功而應于手。信知除疴見于目下,決病在于手中。是以軒岐開端,越人知要,《素問》隱其奧,《難經》彰其妙。況爲鍼者,豈曰小補之哉?人受陰陽以生,足一歲之日有三百六十五,肢節亦分三百六十有五穴,象周天之度也。若稽古,神聖成天之功,立民之命,爰作鍼法。鍼某穴,療某病,手得之,心應之,非天下之至神,孰能與于此?盧扁尚矣!此法罕傳。余先人心友竇先生,以鍼法活人,嘗著《八穴真經》,演之爲《論》、爲《賦》,鉤深索隱,披泄玄蘊。後學之士,得此一卷而熟讀之者,思過半矣。余于壬辰冬,被旨來南,遍歷閩中諸郡,求其所謂鍼法者,皆不獲。舊篋中得先生之遺書,敬用鋟梓,以廣其傳。先生名傑,字漢卿,古洺肥鄉人,官至太師,以醫學傳于世云。時元貞元年,歲次乙未(1295年),良月,成和郎福建等處官醫提舉,燕山朱良能致之序。
附2
《针灸四书》序
窦桂芳
鍼灸有劫病之功,其言信矣。鍼必明其孔穴,灸必定其尺寸。孔穴明,尺寸定,則膏之上,肓之下,何患乎厥疾之弗瘳歟?在昔孫公真人有曰:“爲醫知藥而不知鍼,知鍼而不知灸,不足以爲上醫;必也藥與鍼、灸三者俱通,始可與言醫也矣。”余先君漢卿公,以藥與艾見重于士大夫,如雨岩吴憲,與以借補憲司官醫助教之職;達齋遊憲,親爲書其藥室曰“活濟堂”。至元丙子(1276年)以來,余挾父術游江淮,得遇至人授以鍼法,且以《子午流注鍼經》、竇漢卿《鍼經》、《指南》三書見遺;拜而受之,珍藏玩味,大有進益,且喜其姓、字、醫術與先君同也。因是作而言曰:南北有二漢卿,姓同、字同而爲醫亦同也。北之漢卿,得行道,鍼法精于八穴以愈疾,名顯于世,官至太師;南之漢卿,隱居求志,惟以藥與艾,推而積活人濟世之陰功。由是觀之,則信矣南北氣質之不同,而達則爲相,不達則爲醫,亦其志之出、處有異矣。今將面授鍼法,已驗《指南》之書,朱提舉所刊竇漢卿《鍼經》二本參究訂誤,與遺《子午流注鍼經》,及家世所藏《黄帝明堂灸經》,莊季裕所集《灸膏肓穴法》四者之書,三復校正,一新板行,目是書曰《鍼灸四書》,樂與四方醫士共寶之。凡我同志,留心是書,則藥與鍼、灸三者並通,庶可進而爲上醫之士。亦可無負于孫真人之垂訓歟!謹書以紀此本末云。至大辛亥(1311年)建安後學静齋竇桂芳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