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腧穴的分类
1.腧穴的归经
《灵枢·本输》:肺出于少商……溜于魚際……注于太淵……行于經渠……入于尺澤……手太陰經也。
《素问·气府论》:足太陽脈氣所發者……衝脈氣所發者……
《明堂孔穴针灸治要》(见于《针灸甲乙经》):上星一穴,在顱上,直鼻中央,入髮際一寸陷者中,可容豆,督脈氣所發。
《黄帝内经》对部分腧穴进行了归经,它记载了十一条经脉的五输穴,以及六阳经、任脉、督脉和冲脉的部分腧穴。后世的《明堂孔穴针灸治要》《黄帝内经明堂类成》《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十四经发挥》等著作进一步完善了腧穴归经理论,形成了现在的十四经穴。
在腧穴归经过程中,部分腧穴的归经是有争议的,如云门与手足太阴经、肩井与手足少阳经及手阳明经等等。这些争议,反映了腧穴理论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认识。
2.腧穴的归类
《灵枢·本输》:膀胱出于至陰。至陰者,足小指之端也,爲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節之前外側也,爲滎。注于束骨。束骨,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爲腧。過于京骨。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爲原。行于崑崙。崑崙,在外踝之後,跟骨之上,爲經。入于委中。委中,膕中央,爲合,委而取之。足太陽也……是謂五藏六府之腧,五五二十五腧,六六三十六腧也。六府皆出足之三陽,上合于手者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藏有疾,當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藏之所以稟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
《灵枢·根结》:太陽根于至陰,結于命門。命門者,目也……
《灵枢·经脉》:手太陰之别,名曰列缺……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黄帝曰:治内府奈何?岐伯曰:取之于合。黄帝曰:合各有名乎?岐伯答曰:胃合于三里,大腸合入于巨虚上廉,小腸合入于巨虚下廉,三焦合入于委陽,膀胱合入于委中央,膽合入于陽陵泉。
《灵枢·背腧》:黄帝問于岐伯曰:願聞五藏之腧出于背者。岐伯曰:胸中大腧……
《灵枢·卫气》: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標在兩絡命門……
《素问·奇病论》:膽虚氣上溢而口爲之苦。治之以膽募俞。
《素问·水热穴论》:水俞五十七處……治熱病五十九俞……
《难经·四十五难》:府會大倉,藏會季脅,筋會陽陵泉,髓會絶骨,血會鬲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内也。
《针灸甲乙经·卷三》:孔最,手太陰之郄……
《针灸甲乙经·卷三》:神庭,在髮際直鼻,督脈、足太陽、陽明之會。
《针经指南·流注八穴序》:交經八穴者,鍼道之要也,然不知孰氏之所述。但序云,乃少室隱者之所傳也。
除了分经外,《黄帝内经》《难经》《甲乙经》等著作还对腧穴进行了其他分类,如五输穴、原穴、络穴、下合穴、俞募穴、郄穴、八会穴、交会穴和八脉交会穴等。这些穴位可以视作按人体不同部位等进行的分类。在此之外,文献中还出现了当代未总结的根结、标本、水俞、热俞等分类方法。
在当代针灸理论中,根结、标本、水俞、热俞等穴位分类没有收录,其他的分类都被纳入“特定穴”范畴。
3.经外奇穴
(1)起源
《针灸甲乙经·卷三》:肩外俞,在肩胛上廉,去脊三寸陷者中,刺入六分,灸三壯。
《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序》:是以十二經脈各爲一卷,奇經八脈復爲一卷。
《肘后备急方》:灸但言其分寸,不名孔穴……(救卒中惡死):視其上唇裏絃絃者……(治卒霍亂諸急):先洞下者,灸臍邊一寸……
《黄帝内经》载穴160余个,《针灸甲乙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载穴349个,这些著作均遗留有未归经的部分腧穴。《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开循经考穴先河,将349个穴归经,故隋唐以前传承《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的系列针灸文献中,经外奇穴为数甚少。
葛洪著《肘后备急方》,不贵远贱近、是古非今,也不求“黄帝仓公扁鹊俞跗之目”,在其著作中出现了一些没有穴名,仅有部位描述的治疗处,可视作经外奇穴的雏形。
(2)形成
《备急千金要方·卷六·目病第一》:眼急痛,不可遠視,灸當瞳子上入髮際一寸,隨年壯,穴名當陽。風翳,患右目,灸右手中指本節頭骨上五壯,如小麥大,左手亦如之。
《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四·风癫第五》:邪鬼妄語,灸懸命十四壯,穴在口唇裏,中央絃絃者是也。
唐初孙思邈的《千金方》以较多篇幅,记载了大量经外奇穴。这些经外奇穴有两类:一类有穴名、部位及取穴方法,有120余穴,另一类无穴名而有部位及取穴方法,有70余穴。
其后,宋代《太平圣惠方》《针灸资生经》等也有奇穴的记载。
(3)发展
《奇效良方·卷五十五·奇穴》:内迎香二穴,在鼻孔中……
《针灸大成·卷七·经外奇穴》:内迎香二穴,在鼻孔中……
《针灸大成》出现了“经外奇穴”的名称,其内容与《奇效良方》中“奇穴”略同。明代其他著作如《类经图翼》等也有奇穴的记载,这些奇穴多为清及后代医著所转录。
(4)分化
《备急千金要方·卷三十·杂病第七》:膏肓輸無所不治……取穴法,令人正坐曲脊伸兩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二·足太阳膀胱经》:膏肓腧二穴……
《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体系之外的文献记载了大量未归入十四经脉的经外奇穴,这些奇穴给后世有很大启发。部分经外奇穴处在正经的循行线上,与正经有着共同的主治特征,历代医家对这部分腧穴进行了归经,如“膏肓俞”最早在《千金要方》中提出,到宋代,被归入足太阳膀胱经。有类似的腧穴还有宋代被归经的青灵、厥阴俞、灵台、腰阳关、风市、眉冲、督俞、气海俞、关元俞,以及清代被归经的急脉。
经外奇经的归经并不总是能达成一致,如眉冲在清代的不同著作中就分别被列为经穴和奇穴。
20世纪的50年代及70年代,在部分《腧穴学》或《针灸学》教材中,印堂、太阳、阑尾穴、胆囊穴、胃管下俞和十七椎等先后被归入督脉、手太阳小肠经等经脉,但是1990年的腧穴国家标准《经穴部位》未采纳这些新的归经穴。2006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中,印堂再次被归入督脉,此后部分教材也采用了这一观点。
4.阿是穴
(1)起源
《灵枢·经筋》:治在燔鍼劫刺,以知爲數,以痛爲輸。
《灵枢·五邪》:取之膺中外腧,背三節五藏之傍,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
《灵枢·背腧》:(五藏之腧出于背者)挾脊相去三寸所。則欲得而驗之,按其處,應在中而痛解,乃其腧也。
《素问·骨空论》:譩譆在背下俠脊傍三寸所,壓之令病人呼譩譆,譩譆應手。
《灵枢·经筋》针对经筋病变,提出“以痛为输”,意指对经筋的病痛,以经筋之痛处为孔穴而施治。
《灵枢》和《素问》的其他篇章中提出了腧穴的定位方法,即在腧穴周围施以按压手法,按压后其处若有“快然”“痛解”等反应,则在是处针刺。这种方法旨在寻找敏感点来定位腧穴,近似于后世的“揣穴”。
(2)形成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灸例第六》:有阿是之法,言人有病痛,即令捏其上,若裏當其處,不問孔穴,即得便快成痛處,即云阿是。灸刺皆驗,故曰阿是穴也。
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提出了“阿是”的定位方法,采用此法所得的穴位称为“阿是穴”。阿是之法显然可溯源至《黄帝内经》,但与《黄帝内经》不同的是,“阿是”并不是寻找孔穴,而是寻找某一疾病的反应点;不管这一反应点是不是腧穴,都可称之为“阿是穴”。
(3)发展
《针灸资生经·卷七·赤白带》:(帶脈),自此有來覓灸者,每爲之按此穴,莫不應手痠疼,予知是正穴也。令歸灸之,無有不愈,其穴在兩脅季肋之下一寸八分。
《针灸摘英集·治病直刺诀·治腰背俱疼不可忍》:凡痛勿便攻之,先以正痛處鍼之,穴名天應穴。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玉龙歌》:渾身疼痛疾非常,不定穴中宜細詳……不定穴:又名天應穴,但疼痛便鍼,鍼則臥,鍼出血無妨,可少灸。
《针灸聚英·卷四·玉龙赋》:或值挫閃疼痛之不定,此爲難擬定穴之可祛。
《针灸易学·卷上·认症定穴》:先治周身疼痛多矣,必病人先指出疼所,即以左大指或食指爪掐之,病人齧牙咧嘴,驚顫變色。若疼不可忍,即不定穴也,即天應穴也。右手下鍼,痛極必效。
孙思邈之后,历代医家中提出了多个近似于“阿是穴”的名称,其中王执中所称的“正穴”与“阿是穴”内涵相同,即治疗某病取某穴时,对某一部位施以按压,不管是否经穴,只有要反应,该点都是某病的正穴。
元明时期的医家提出了“不定穴”“天应穴”“难拟定穴”等名称,其义多与经筋病“以痛为输”类似。
清代《针灸易学》提出的“天应穴”本质上是“以痛为输”,但同时还应用了《黄帝内经》以及“阿是穴”法寻找反应点的方法,这是现代临床意义上的“阿是穴”。
1957年,江苏省中医学院校编写的《针灸学》教材,将阿是穴与经外奇穴和十四经穴并列为腧穴的三大类别,其后的各种教材无不参照这一思路来对腧穴进行大类的划分。在当代教材中,阿是穴一般是指既非经穴又非奇穴的压痛点或反应点。这一定义,与孙思邈的阿是穴有所出入。
【按语】
腧穴的概念在《黄帝内经》时期开始形成,其后腧穴的分类发展或许可视作腧穴本身发展的缩影:刺灸最初施用于人体的某些部位(阿是穴),进而有了没有归经的腧穴(奇穴),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使人们开始对腧穴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总结,产生了按经脉进行分类的归经穴和按部位等为主进行分类的特定穴。
●思考题
载于《针灸大成》的《行针总要歌》提出“寸寸人身皆是穴”,这一观点是否可应用于临床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