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术贡献
1.刺法灸法
(1)补生泻成
何若愚在《流注指微针赋》中提出:“迎随逆顺,须晓气血而升沉。”这是他根据《灵枢》和《难经》中关于迎随的论述,按十二经脉及其络脉的五行属性,以及《河图》“生成数”理论而提出的一种经络迎随补生泻成深浅补泻法。
在该法中,针刺深度为生成数,补时用生数,泻时用成数;经脉的针刺深度由其五行属性相应的生成数决定,络脉的针刺深度则采用其五行属性我克或克我所对应的河图生成数,阳络用我克数,阴络用克我数。由于生成数理论中,生数为1至5,成数为6至10,故此法为“补生泻成,不过一寸”。简示如表4-2。
何若愚用不同经脉和络脉的针刺深度来说明迎随,使《灵枢》“迎随”的含义更为丰富。
表4-2 经络迎随补生泻成补泻深浅
(2)接气通经
《灵枢·五十营》描述了呼吸与气行的关系:“人一呼,脉再动,气行三寸;一吸,脉亦再动,气行三寸,呼吸定息,气行六寸。”《灵枢·脉度》中有十二经脉长度的相关记载。据此,何若愚在《流注指微针赋》中提出:“接气通经,短长依法。”
闫明广引用《流注指微针赋》对此进行注解,指出此法适用于“偏枯久患荣卫诸疾,多是愈而复作者”,治疗时当“上接而下引,呼吸多少,经脉长短,各有数定之法”,其法见表4-3。
根据这一方法,在治疗瘫痪、麻痹等愈而复作的久病时,运针须达到一定时间(息数)以催运气血,这对临床治疗具有参考意义。
表4-3 接气通经息数表
(3)其他
在《流注指赋赋》原文及注中,还提出了不少与针刺有关的操作原则,如进出针时的“针入贵速,既入徐进;针出贵缓,急则多伤”,决定针刺浅深的“刺阳经者,可卧针而取;夺血络者,先俾指而柔”,因人因时而刺的“观虚实与肥瘦,辨四时之浅深”,分男女而施转针迎随的“男子左泻右补,女子右泻左补”,以及据脉象而决定留针与否的“男女气脉,行分时合度”等。这些观点对后世医家均有影响。
在灸法方面,何若愚认为“淹疾延患,著艾之由”,闫明广提出“近髓之穴”及“阳证之病”不可用灸。
2.针灸治疗
《流注指微针赋》及《流注指微论》的主要内容是阐述经络中气血流注和脉气开合等理论,如何若愚在《流注指微针赋》开篇所说,“原夫《指微论》中,赜义成赋;知本时之气开,说经络之流注”。这些论述源于《黄帝内经》的按时刺灸理论,但唐宋时期以后该理论多为人神避忌之说所替代。针灸避忌理论表明隋唐时期,时间因素对针灸效应的不良影响已被充分认识,但此说脱离了经络学说的范围,陷入了烦琐的境地。
何氏继承《黄帝内经》《难经》思想,以六十甲子变化与“五门十变”的理论为基础,创用子午流注针法。他在《流注指微针赋》中提出“阴日血引,值阳气流”“甲胆乙肝,丁心壬水”,以及“养子时刻,注穴必须依”等子午流注的理论原则,这对后世子午流注的发展有着较大影响。闫明广编撰《子午流注针经》,即为阐发《流注指微针赋》而作,“子午”代表时间,“流注”指气血流注,“子午流注”后特指以时间条件为主的配穴法。该书载有纳甲法,也称闫氏纳甲法,但由于此书传本极少而流传不广;此书还载有养子时刻注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