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学术贡献

二、学术贡献

1.刺法灸法

李梴结合迎随、捻转、呼吸等法阐发针刺补泻,操作时分别男女、早晚、部位及阴阳经,其补泻法“乃庐陵欧阳之后所授,与今时师不同”。所称“庐陵欧阳”,名字不详;从其学术观点看,可能属席弘一派的传人。

李梴还提出了刺合谷、内关、三阴交针刺以汗吐下的方法。

在《医学入门》“杂病穴法”注中,李梴提出“阳陵三里烧针尾”,并注“用艾粟米大于针尾上烧三五炷”。此法当为现在的温针灸。

2.针灸治疗

李梴强调随经取穴,且治病用穴宜精简,认为“百病一针为率,多则四针,满身针者可恶”。治疗杂病时,他兼顾针刺补泻手法与腧穴部位,提出“上补下泻”的原则,对一组处方中的不同穴位,分别施以补或泻的手法。

在时间针法上,李梴提出“宁守子午,而舍尔灵龟”,进一步发展徐凤纳甲法,提出了一种一时开多穴的方法。

李梴认为“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但施灸要重视调养。《医学入门》载有“炼脐法”,采用脐部施灸或药物外敷的方法却病、延年或促孕,后世临床也有应用。

3.针灸文献

本书卷一“针灸”主要采自作者所受五家针法及徐凤《针灸大全》等书。其中“杂病穴法”详于针法,不少内容不见于其他医书,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另有部分内容与其他医书所载不同,应为不同传本,如《拦江赋》《补泻雪心歌》,即与通行的《针灸聚英》所载有所不同,因此颇有参考价值。

此后成书的《针灸大成》引录了本书的大量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