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取穴规律源流

二、取穴规律源流

1.近部取穴法

(1)马王堆帛书

《五十二病方》:疣:取敝蒲席若藉之蒻,繩之,即燔其末,以灸疣末,熱,即拔疣去之。

帛书《五十二病方》记载了皮肤病局部治疗的方法,这应是近部施治的先导。

(2)《黄帝内经》

《灵枢·终始》:從腰以上者,手太陰陽明皆主之;從腰以下者,足太陰陽明皆主之……病生于頭者頭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從生者也。

《灵枢·寒热病》: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病始頭首者,先取項太陽而汗出;病始足脛者,先取足陽明而汗出。

《灵枢·厥病》:頭痛……有所擊墮,惡血在于内,若肉傷,痛未已,可則刺,不可遠取也。

《素问·长刺节论》: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兩股間,刺腰髁骨間,刺而多之,盡炅病已。

《灵枢·终始》以腰为界,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上病取上,下病取下;同时指出治病要先选取病变部位。《灵枢·寒热病》也有类似的论述,即根据病发先后,以先病部位的近部穴位治疗寒热病;其中的手阳明、太阴特指手部的脉口或“经脉穴”名;“项太阳”即天柱穴,曾用作足太阳“标脉”。《灵枢·厥病》记载了近刺法治疗跌仆撞击所致的头痛。

《素问》也有局部取穴的记载,如《素问·长刺节论》刺疝,即取局部治疗。

(3)《小品方》(辑本)

《小品方·卷十二·灸法要穴》:師述曰:孔穴去病有近遠也。頭病即灸頭穴,四肢病即灸四肢穴,心腹背脅亦然。是以病其處即灸其穴,故言有病者可灸,此爲近道法也。

《小品方》所载的“近道法”系对“近道取穴法”的最明确论述。

2.远部取穴法

(1)马王堆帛书

《足臂十一脉灸经》:足泰陽脈……諸病此物者,皆灸足泰陽脈。

《足臂十一脉灸经》记载的诸多经脉疾病,皆取本经脉以灸法治疗,这是循经治法,也是后来远道循经取穴的前导。

(2)《黄帝内经》

《灵枢·官针》:“遠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腧也。

《灵枢·终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頭者取之足,病在腰者取之膕。

《素问·缪刺论》:邪客于足少陰之絡,令人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無積者,刺然骨之前出血,如食頃而已。不已,左取右,右取左。

“远道刺”是《灵枢》所列的“九刺”之一,这种刺法应用了“病在上,取之下”的远道取穴原则。《灵枢·官针》所载“远道刺”,言人体上部的病证,当取足三阳经下部的五输穴及原穴治疗。《灵枢·终始》对远道刺原则的表述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结合该句前后文,则《灵枢·终绐》完整的治则当指先取局部穴位,即上病上取,下病下取,若不效,则上病下取,下病高取。

《素问·缪刺论》中记载了胸腹部疾病刺然谷穴,不愈再交叉刺的治疗方法。

(3)《小品方》(辑本)

《小品方·卷十二·灸法要穴》:遠道鍼灸法,頭病皆灸手臂穴;心腹病皆灸脛足穴,左病乃灸右,右病皆灸左,非其處病而灸其穴,故言無病不可灸也。

《小品方》记载了灸法的远道取穴法,上病下取及左右交叉取穴,其要旨在于“非其处病而灸其穴”。

(4)《针灸聚英》

《针灸聚英·卷四·肘后歌》:頭面之疾鍼至陰,腿脚有疾風府尋;心胸有病少府瀉,臍腹有病曲泉鍼。肩背諸疾中渚下,腰膝強痛交信憑;脅肋腿痛後谿妙,股膝腫起瀉太衝。

随着经络理论的发展,后世远道刺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在金元时期以后出现的歌赋中,出现了大量远道取穴法的经验总结,《肘后歌》即是一例。

3.辨证对症取穴

(1)《黄帝内经》

《灵枢·杂病》:厥,氣走喉而不能言,手足清,大便不利,取足少陰……嗌乾,口中熱如膠,取足少陰。

《灵枢·杂病》列举了部分不能以病痛决定取穴的疾病,这些疾病即根据其他中医学理论或腧穴功能来选用穴位。辨证取穴法在《黄帝内经》中并不多见。

(2)《难经》

《难经·四十五难》:府會太倉,藏會季脅,筋會陽陵泉,髓會絶骨,血會鬲俞,骨會大杼,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内也。熱病在内者,取其會之氣穴也。

《难经》所记载的八会穴与人体的某些结构或功能有密切关系,临床上即可根据八会穴的这一特点而选取穴位。

(3)《针灸甲乙经》

《针灸甲乙经·卷七·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中》:頭腦中寒,鼻衄,目泣出,神庭主之。頭痛身熱,鼻窒,喘息不利,煩滿汗不出,曲差主之。頭痛目眩痛,頸項強急,胸脅相引不得傾側,本神主之……

《针灸甲乙经》以病统穴,对每一病证的辨证治疗和对症治疗论述详细,强调对同一类病证,须针对不同症状,选择不同穴位。

【按语】

古代医籍如《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的大部分针灸处方仅为对症取穴,且选穴较少,不效可据其他选穴原则选取他穴治疗,如《灵枢·终始》所述。但也有综合运用者,如《灵枢·四时气》载:“腹中常鸣,气上冲胸,喘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这一处方便包含近部取穴、远部取穴和辨证对症取穴等取穴方式。

现代针灸临床有头针、耳针等治疗方法,其选穴原则貌似有近取、远取、随症之分,但实质与经络理论指导下的处方选穴绝不相同。

●思考题

现代临床针灸处方所用穴位日渐增多,导致这一现象的因素可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