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选读[18]
医心方·卷第二·孔穴主治法第一(节选)
合六百六十穴《明堂經》穴六百四十九,諸家方穴十一。
頭部諸穴六十八
頭上五行行五,五五廿五穴
第一行五穴
囟會一穴一名天窗。在上星後一寸陷者中。刺入四分,灸五壯。主風眩,頭痛,煩心,顏清,目泣出,痙,寒熱,喘,目不能視,瘧,癲疾嘔沫,僵仆。督脈。
前頂一穴在囟會後一寸半骨陷中。刺入四分,灸五壯。主風眩,目瞑痛,惡風寒,面赤腫,小兒驚癇也。督脈。
百會一穴一名三陽五會。在前頂後一寸半頂中央旋毛中。刺入三分,灸五壯。主痎瘧,頂痛,風頭重,目如脱,不可左右顧,癲疾,耳鳴,熱病汗出而善嘔,痙,小兒癇。足太陽膀胱腑。
後頂一穴一名交衝。在百會後一寸半。刺入四分,灸五壯。主風眩,目䀮䀮,顱上痛,瘈疭,狂走,項直,頸痛,癲疾。督脈。
強間一穴一名大羽。在後頂後一寸半。刺入三分,灸五壯。主癲疾狂走,瘈疭摇頭,口喎,淚出,頸強也。
【按语】
《医心方》由日本针博士丹波康赖编于永观二年(984年),选文所引卷二腧穴部位及刺灸法系全文直录杨上善的《黄帝内经明堂类成》。由于《黄帝内经明堂类成》现仅余首卷,《医心方》对于考察《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原貌具有重要意义。
上述选文为“孔穴主治法”之首。由此选文除可了解《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全部腧穴数、头部穴数之外,还可了解《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的腧穴体例。
●思考题
1.“明堂”的含义?
2.《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对腧穴发展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
【注释】
[1]睡虎地秦简所用文字在篆、隶之间,本篇以通用规范字节选原文。原文不可辨识或无法补出的残缺文字,以□表示。本篇原文选自:陈伟.秦简牍合集:释文注释修订本:贰[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6.
[2]帛书文字古奥难书,本篇以通用字节选其原文。原文异体字、假借字等随文注出正字和本字,外加()号;据原文错字随文注出正字,外加〈〉号;原文有脱字,随文补出,外加【】号;原文为衍文,以删除线—标记。原文不可辨识或无法补出的残缺文字,以□表示。本篇原文选自: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
[3]简书文字古奥难书,本篇以通用字节选其原文。原文异体字、假借字等随文注出正字和本字,外加()号;原文有脱字,随文补出,外加【】号。本篇原文选自:张家山二四七号汉墓竹简整理小组.张家山汉墓竹简[二四七号墓][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
[4]天回3号墓还出土了一具人体经穴䰍漆模型,模型上所刻的点和线目前认为分别是穴和脉。天回汉墓医简中没有或尚未发现该模型的相关文本,故此节从略。可参考下篇“经络腧穴”一章了解相关信息。
[10]天回汉墓医简研究目前多见于学术期刊,本篇原文均本于这些研究,详见各书脚注。原文采用简体字。其中异体字、假借字等随文注出正字和本字,外加()号;据原文错字随文注出正字,外加〈〉;原文不可辨识或无法补出的残缺文字,以□表示。原文漫漶不清,据残笔及书证识读为某字者,外加【】号;原文不清,暂识读为某字者,记为某字外加方框,如。
表示简文断阙或漫漶,字数不详。
[11]原文选自:顾漫,周琦,柳长华.天回汉墓医简中的刺法[J].中国针灸,2018,38(10):1073-1079.
[12]原文选自:顾漫,周琦.据天回医简校读《内经》五则[J].中医药文化,2022,17(2):181-186.
[13]原文选自:顾漫,周琦,柳长华,武家璧.天回医简《经脉》残篇与《灵枢·经脉》的渊源[J].中国针灸,2019,39(10):1117-1123.
[14]本篇原文选自:佚名.灵枢经[M].影印明代赵府居敬堂刊本.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王冰.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M/DK].覆宋刊本.[出版地不详]:顾从德,1550(明嘉靖二十九年).
[15]本篇以通用字节选原文。原文异体字、假借字等随文注出正字和本字,外加()号;据原文错字随文注出正字,外加〈〉号;原文有脱字,随文补出,外加【】号;原文为衍文,以删除线—标记。原文不可辨识或无法补出的残缺文字,以□表示表示简文断阙或漫漶,字数不详。本篇原文选自:甘肃省博物馆,武威县文化馆.武威汉代医简[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5.
[16]本段选文中的“岁”字,原简有4种字形变化,缺少相应的楷化写法。为免繁复,今一概改为“歲”。
[17]本篇原文选自:王九思.难经集注[M/DK].刊本.金山:钱氏守山阁丛书,1852(清咸丰二年).
[18]本篇原文选自:丹波康赖.医心方[M].高文柱,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