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选读[2]
卷上·手法
手法歌
三陰三陽氣血分,凝滯全憑用金鍼。左指點穴知真所,右手持鍼須静心,補要久留虚不虚,瀉要去疾實不侵。轉左陰中能生陽,旋右陽中可生陰。發明《素》《難》真玄妙,景仰岐黄秘訣深。誠欲勞心勞力學,必往愈明愈哲尋。譬如閉户造車輛,出門合轍值千金。企望志士細推此,機秘千載有知音。
论持针
將穴認真,醫以左手大指甲,或以次指甲掐定,用力重掐,病人覺麻木走氣,或動脈應手,即得穴也。右手大指、次指持鍼刺之。觀鍼如不光明,插地十餘下自明。新鍼先以口温而後刺,刺過幾人,成熟鍼也,不必温。
论定神
當刺時,醫言勿驚,虚點幾鍼,病家不懼而後刺之。醫家氣象從容,目無旁視,心無别營,手如握虎,勢若擒龍,用鍼自無不妙。
论退针
先疼至不疼時宜退鍼,先不疼至疼時宜退鍼,即先緊至不緊時出鍼,先不緊至緊時出鍼之謂也。
【按语】
李守先重视手法,卷上列举了针刺各环节的要点,阐明了刺法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部分方法如“论持针”中的修针法和口温法等,反映了古代医家的一些操作方式。但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这些方法已被淘汰。
●思考题
1.李守先关于针刺时左右手配合的主张是什么?
2.手法、认症和取穴在针灸学习中的合理顺序是什么?
附
《针灸易学》自序
李守先
鍼灸之法尚矣,惟聖于醫者能得其全。下此而能因易入難,推所已知及所未知,當其應手,亦可有功于世,比于哲匠無二效也。近有習之數年,不能用一二鍼、醫一二病者,蓋其書古奧難窺。一入認穴,繁而且碎,句不可讀,讀不可記,指歸要領,求之無從。兼怵其暈鍼之説,手法不明,往往中止。業以難廢,此惟不由其序之過也。先少學鍼灸六年,未嘗一日少懈,特無名師口授,總不信心,以爲非吾能事也。至乾隆五十一年,先已五十一歲。時瘧疾十人而九,擇其少壯醫之,治三效一。更日治,五效三。由此復究其書而無不效矣。計二十二日,獲效四百三十七人。後學治雜症,有效有不效,用鍼多則内有約略,且更考核諸先生之書,醫十得三者有矣,醫十得五、得七者有矣。此亦因易入難,推所已知而及所未知者也。至于深遠詳細,吾未有得,惟聖者能之耳。茲將古法著之于前,愚見列之于後,淺而易知,顯而易明,名曰《鍼灸易學》,以爲後之君子便覽之資云爾!
附書一則
先少學鍼灸,或止之曰穴難,不知難不在穴,在手法耳。明于穴而手法不明,終身不醫一疾。明于手法而因症尋穴,難者多而顯,而易知者亦不少矣。如十二井,易知也;五募、八會、五俞,易知也;八脈主穴,易知也。得一二穴,從此以尺量之,以類推之,由淺入深,因此知彼,而醫亦成矣。先習此,首學手法,次學認症,而以尋穴爲末務,蓋所難不在此也。大清嘉慶戊午(1798年),李守先善述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