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与十四经脉的源流
1.十二经脉源流
《灵枢·经脉》:肺手太陰之脈……大腸手陽明之脈……胃足陽明之脈……脾足太陰之脈……心手少陰之脈……小腸手太陽之脈……膀胱足太陽之脈……腎足少陰之脈……心主手厥陰心包絡之脈……三焦手少陽之脈……膽足少陽之脈……肝足厥陰之脈……
《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陰,從藏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
《灵枢·营气》:氣從太陰出,注手陽明;上行注足陽明;下行至跗上,注大指間,與太陰合;上行抵髀,從脾注心中;循手少陰,出腋,下臂,注小指,合手太陽;上行乘腋,出䪼内,注目内眦;上巔,下項,合足太陽,循脊,下尻,下行注小指之端;循足心,注足少陰;上行注腎;從腎注心;外散于胸中,循心主脈,出腋,下臂,出兩筋之間,入掌中,出中指之端,還注小指次指之端,合手少陽;上行注膻中,散于三焦;從三焦注膽;出脅,注足少陽;下行至跗上,復從跗注大指間,合足厥陰;上行至肝,從肝上注肺……
十二经脉首见于《黄帝内经》,又称十二脉或十二经,《灵枢·经脉》描述了十二经脉的基本组成及各经循行,确立了具有“脉行之逆顺”性质的循行方式。《灵枢·逆顺肥瘦》对这一循行方式进行了概括,后世称此为“流注”。
十二经脉主运行气血,营气行于脉中,营气的运行顺序也就是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十二经脉并不按三阴三阳的顺序排列,而是根据营气的运行顺序彼此衔接,这也是人体气血流注“如环无端”的结构基础。《灵枢·营气》对这一环行通路进行了描述。
2.十四经脉的源流
《灵枢·营气》:……上循喉嚨,入頏顙之竅,究于畜門。其支别者,上額,循巔,下項中,循脊,入骶,是督脈也。絡陰器,上過毛中,入臍中,上循腹裏,入缺盆,下注肺中,復出太陰。
《黄帝内经太素·卷九·十五络脉》:手太陰之别,名曰列缺十二正經,有八奇經,合二十脈,名爲之經。二十脈中,十二經脈、督脈及任衝脈,有十四經……
《十四经发挥·凡例》:十二經所列次第,並以流注之序爲之先後;附以任督二奇者,以其有專穴也,總之爲十四經云。
《古今医统大全·卷六·取穴尺寸图说》:十四經脈長短尺寸:手之六陽經脈……手之六陰經脈……足之六陽經脈……足之六陰經脈……督脈任脈……兩蹻脈……十四脈都合十六丈二尺,此氣之大經隧也。
十四经的概念当源于《黄帝内经》。《灵枢·营气》在论述十二经脉的环行路线“从肝上注肺”后,还论述了其后营气的运行方式。文中的“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是《素问·骨空论》所描述的任脉循行部位。也就是说营气的运行从手太阴开始,经历十二经脉,随后“下项中,循脊入骶”而经督脉、“上过毛中,入脐中,上循腹里”而经任脉,又回到手太阴。
杨上善《黄帝内经太素》中首次出现了十四经的名称。其中所说的十四经,由于包括十二经脉及奇经中督、任、冲三脉之名,故所指较为模糊。从杨上善在《太素》卷十对冲脉和任脉的注文来看,杨氏是据《黄帝内经》《难经》对二脉的论述及《甲乙经》等注引文献,将任脉和冲脉合为一经,故称十四经。
滑寿因任、督二脉与十二经脉一样皆有专穴,故在《十四经发挥》中将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一起讨论,合称为十四经。由于该书是在已佚的《金兰循经取穴图解》基础上编辑而成,故“十四经”之说可能在滑寿之前即已出现。
徐春甫在《古今医统大全》中引用了《灵枢·脉度》关于十二经脉及督、任二脉和两跷脉经脉长度的文字,亦称之为十四经脉或十四脉。后有《针灸大成》沿其说。但十四经并不包括阴阳跷脉,后世“十四经”的概念皆沿用滑寿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