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选读[7]

三、原文选读 [7]

卷三·策·诸家得失策

問:人之一身,猶之天地。天地之氣,不能以恒順,而必待于範圍之功;人身之氣,不能以恒平,而必待于調攝之技。故其致病也,既有不同;而其治之,亦不容一律。故藥與鍼灸,不可缺一者也。然鍼灸之技,昔之專門者,固各有方書,若《素問》《鍼灸圖》《千金方》《外臺秘要》,與夫補瀉灸刺諸法,以示來世矣。其果何者而爲之原歟?亦豈無得失去取于其間歟?諸生以是名家者,請詳言之。

對曰:天地之道,陰陽而已矣;夫人之身,亦陰陽而已矣。陰陽者,造化之樞紐,人類之根柢也。惟陰陽得其理則氣和,氣和則形亦以之和矣。如其拂而戾焉,則贊助調攝之功自不容已矣。否則,在造化不能爲天地立心,而化工以之而息;在夫人不能爲生民立命,而何以臻壽考無疆之休哉?此固聖人贊化育之一端也,而可以醫家者流而小之耶?

愚嘗觀之《易》曰“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至哉坤元!萬物資生”。是一元之氣流行于天地之間,一闔一辟,往來不窮,行而爲陰陽,布而爲五行,流而爲四時,而萬物之以化生。此則天地顯仁藏用之常,固無庸以贊助爲也。然陰陽之理也,不能以無愆,而雨暘寒暑,不能以時若,則範圍之功,不能無待于聖人也。故《易》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此其所以人無夭札,物無疵厲,而以之收立命之功矣。

然而吾人同得天地之理以爲理,同得天地之氣以爲氣,則其元氣流行于一身之間,無異于一元之氣流行于天地之間也。夫何喜怒哀樂、心思嗜欲之汩于中,寒暑風雨、温涼燥濕之侵于外,于是有疾在腠理者焉,有疾在血脈者焉,有疾在腸胃者焉。然而疾在腸胃,非藥餌不能以濟;在血脈,非鍼刺不能以及;在腠理,非熨焫不能以達。是鍼、灸、藥者,醫家之不可缺一者也。夫何諸家之術惟以藥,而于鍼、灸而併而棄之,斯何以保其元氣,以收聖人壽民之仁心哉?

然是鍼與灸也,亦未易言也。孟子曰:“離婁之明,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若古之方書,固離婁之規矩、師曠之六律也。故不溯其原,則無以得古人立法之意;不窮其流,則何以知後世變法之弊?今以古之方書言之,有《素問》《難經》焉,有《靈樞》《銅人圖》焉,有《千金方》,有《外臺秘要》焉,有《金蘭循經》,有《鍼灸雜集》焉。然《靈樞》之圖,或議其太繁而雜;于《金蘭循經》,或嫌其太簡而略;于《千金方》,或詆其不盡傷寒之數;于《外臺秘要》,或議其爲醫之蔽;于《鍼灸雜集》,或論其未盡鍼灸之妙。溯而言之,則惟《素》《難》爲最要。蓋《素》《難》者,醫家之鼻祖,濟生之心法,垂之萬世而無弊者也。

夫既由《素》《難》以溯其原,又由諸家以窮其流。探脈絡,索榮衛,診表裏。虚則補之,實則瀉之,熱則凉之,寒則温之。或通其氣血,或維其真元。以律天時,則春夏刺淺,秋冬刺深也;以襲水土,則濕致高原,熱處風涼也;以取諸人,肥則刺深,瘠則刺淺也。又由是而施之以動、摇、進、退、搓、彈、攝、按之法,示之以喜、怒、憂、懼、思、勞、醉、飽之忌,窮之以井、滎、俞、經、合之源,究之以主客、標本之道、迎隨、開闔之機。夫然後陰陽和,五氣順,榮衛固,脈絡綏,而凡腠理血脈,四體百骸,一氣流行,而無壅滯痿痹之患矣。不猶聖人之裁成輔相,而一元之氣周流于天地之間乎?

先儒曰:“吾之心正,則天地之心亦正;吾之氣順,則天氣之氣亦順。”此固贊化育之極功也,而愚于醫之灸刺也亦云。

【按语】

本篇为杨氏的试卷,主要评论了历代针灸书籍的得失,同时提出针灸药三者,医家不可缺一。

卷四·经络迎随设为答杨氏(节选)

問:疾徐之理。

答曰:此乃持鍼出入之法也。故《經》言:刺虚實者,“徐而疾則實,疾而徐則虚”。然此經有兩解:所謂徐而疾者,一作徐内而疾出,一作徐出鍼而疾按之;所謂疾而徐者,一作疾内而徐出,一作疾出鍼而徐按之兩説皆通。蓋疾徐二字,一解作緩急之義,一解作久速之義。若夫不虚不實,出鍼入鍼之法,則亦不疾不徐,配乎其中可也。

……

問:刺有大小。

答曰:有平補平瀉,謂其陰陽不平而後平也。陽下之曰補,陰上之曰瀉,但得内外之氣調則已。有大補大瀉,惟其陰陽俱有盛衰,内鍼于天地部内,俱補俱瀉,必使經氣内外相通,上下相接,盛氣乃衰,此名“調陰换陽”,一名“接氣通經”,一名“從本引末”。審按其道以予之,徐往徐來以去之,其實一義也。

【按语】

本段节选了“经络迎随设为问答”的两节选文。前一篇说明了杨氏对《黄帝内经》徐疾补泻法的理解,后一篇为杨氏的“刺有大小”理论。

卷九·医案杨氏(节选)

乙卯歲,至建甯,滕柯山母患于臂不舉,背惡寒而體倦困,雖盛暑喜穿綿襖。諸醫俱作虚冷治之。于診其脈沉滑,此痰在經絡也。予鍼肺俞、曲池、三里穴,是日即覺身轻手舉,寒亦不畏,綿襖不復著矣。後投除濕化痰之劑,至今康健,諸疾不發。若作虚寒,愈補而痰愈結,可不慎歟!

戊午春,鴻臚吕小山,患結核臂在核,大如柿,不紅不痛,醫云是腫毒。予曰:“此是痰結核于皮裏膜外,非藥可愈。”後鍼手曲池,行六陰數,更灸二七壯,以通其經氣,不數日已平妥矣。若作腫毒,用以托裏之劑,豈不傷脾胃清純性之氣耶?

……

戊辰歲,給事楊後山公祖乃郎,患疳疾,藥日服而人日瘦。同科鄭湘溪公,迎予治之。予曰:“此子形羸,雖是疳疾,而腹内有積塊,附于脾胃之旁。若徒治其疳,而不治其塊,是不求其本,而揣其末矣。治之之法,宜先取章門灸鍼,消散積塊,後次第理治脾胃,是小人已除,而群子得行其道于天下矣。”果如其言,而鍼塊中,灸章門,再以蟾蜍丸藥兼用之,形體漸盛,疳疾俱痊。

【按语】

《针灸大成》载杨氏医案30余则,此处节选3篇。从这些医案可以了解杨氏治病求本、针灸药兼施的治疗风格。

●思考题

1.试分析《针经指南》“手指补泻十四法”与《金针赋》“下针十四法”以及《针灸大成》“十二字分次第手法”“下手八法”的异同。

2.如何理解“刺有大小”?

附1

刻《针灸大成》序

赵文炳

醫關民命,其道尚矣。顧古之名醫,率先鍼砭,而黄岐問難,于此科爲獨詳。精其術者,立起沉疴,見效捷于藥餌。邇來鍼法絶傳,殊爲可惜!余承乏三晉,值時多事,群小負嵎,萬姓倒懸,目擊民艱,弗克匡濟,由是忿鬱于中,遂成痿痹之疾。醫人接踵,日試丸劑,莫能奏功,乃于都門延名鍼楊繼洲者,至則三鍼而愈,隨出家傳《秘要》以觀,乃知術之有所本也。將付之梓人,猶以諸家未備,復廣求群書,若《神應經》《古今醫統》《乾坤生意》《醫學入門》《醫經小學》《鍼灸節要》《鍼灸聚英》《鍼灸捷要》《小兒按摩》,凡有關于鍼灸者,悉採集之。更考《素問》《難經》以爲宗主,鍼法綱目,備載之矣。且令能匠于太醫院肖刻銅人像,詳著其穴,並刻畫圖,令學者便覽而易知焉。余有憂于時事,愧無寸補,恨蚤年不攻是業,反能濟人利物也。因刻是書,傳播字内,必有仁人君子,誦而習之,精其術以壽其民者。是爲序。時萬曆辛丑(1601年)桂月吉旦,巡按山西監察御史燕趙含章趙文炳書。

附2

《卫生针灸玄机秘要》叙

王国光

嘗聞醫道通于儒,而其功與相等埒,得非以儒者運心極而劑量之,能使天下和平,與醫之起瘍興疴,躋天下于仁壽,其事與功均也。然儒者未能窮經反約,則施且必悖,終無補于治功。而醫家治六氣之淫,辨五方之感,察百病之因,其説具在載籍,無慮數拾百種。專業是者,未能窮而反之,得其説于會通,吾未見其功之能相也。竊嘗譬之執方待病者,刑名之餘緒也;導引不藥者,黄老之遺謀也。而均之弗足以收和平之功,正惟其戾于儒耳。三衢楊子繼洲,幼業舉子,博學績文,一再厄于有司,遂棄其業業醫,醫固其世家也。祖父官太醫,授有真秘,纂修集驗醫方進呈,上命鐫行天下。且多蓄貯古醫家抄籍,楊子取而讀之,積有歲年,寒暑不輟,倬然有悟。復慮諸家書弗會于一,乃參合指歸,匯同考異,手自編摩,凡鍼藥調攝之法,分圖析類,爲天、地、人卷,題曰:《玄機秘要》。誠稽此而醫道指掌矣。世宗朝命大宗伯試異選,侍内廷,功績懋著,而人以疾病疕瘍造者,應手奏效,聲名籍甚。會在朝,善楊子,究其自,出是編,諸公嘉之,爲壽諸梓,以惠後學,請序于余。余素知楊子去儒業業醫,今果能以醫道侔相功,益信儒道之通于醫也。是編出,而醫道其指南焉。神明在人,壽域咸躋,諸公之仁溥矣,遠矣!是爲序。賜進士第太子太保吏部尚書澤疏蓭王國光書。

【注释】

[1]本篇原文选自:王国瑞,陈会,刘瑾.《针灸玉龙经》《神应经》合注[M].李鼎,王罗珍,评注校勘.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

[2]本篇原文选自:徐凤.针灸大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

[3]本篇原文选自:高武.针灸聚英[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1.

[4]本篇原文选自:汪机.针灸问对[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

[5]本篇原文选自:李梴.医学入门[M].田代华,金丽,何水,点校.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6]医:原文误作“西”。

[7]本篇原文选自: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