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的关系
天地(自然)是万物的根本。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处于天地之间,其作用就是效法、顺应自然的变化,协助万物,以达到圆满的目的,实现“与天地合其德”的人格理想。小说中,只要有奥克出现的场景,总能感受到天人合一的背景。“在这样一个晴空万里的午夜,一个人如果孤独地站在小山上,几乎就会觉察到地球在向东旋转。”在哈代看来,自然的运动是必然的,自然变化的信息是存在的,只是一般人感觉不到而已,然而奥克却可以。当奥克来帮助芭丝谢芭救治羊群时,“只见奥克骑着马,衬映着蓝天,向躺着羊的那块草地移动”。哈代笔下的奥克很好地体现了天、地、人的关系,天在上,地在下,而人在中间。天、地发挥天、地各自的特性,与大自然和谐统一,长生共荣,同乐共济。
正因为人类有与万物同化、互为一体的认识,又从对大自然的观察与体悟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谐与完美,所以产生了效法和学习自然法则的强烈兴趣和愿望。人们为人处世的前提是效法天地,乃至自然万物;要善于因顺自然界变化的规律,去认识自己当前的处境,设计自己应该采取的行动。奥克能够通过观察星空,确定时间。“天狼星和毕宿五正挂在南边的半天空,猎户星座位于它们之间。北河二和北河三发出柔和的光芒,几乎就在子午线上。”他能通过大自然母亲给他的提示,准确地知道天气变化。“夜呈现出一种不祥的景象。从南面刮来的热风慢慢吹拂着高巍巍的物体顶部,天空中飘荡着一片片浮云,其路线和另一层云恰好成直角。雷就要响了,根据一些次要的迹象来判断,一场连绵雨很可能接踵而至。一只大癞蛤蟆在小路上很谦恭地横越着。他知道大自然母亲直接发来的这个信息意味着什么。接着又发来了另一个,是一条褐色的大鼻涕虫。这个小东西今晚从园子里爬到屋里来是有它的缘故的。这是大自然暗示给他要准备应付恶劣天气的第二种方式。大自然的每一种声音都预示着要变天。很明显,要来一场雷暴雨,然后就是一场绵绵不绝的寒雨。”他根据自己观察出来的结果,及时采取措施抢救小麦,使粮食损失降到最低。
宇宙万象是有一定规律的。老子讲:“道法自然。”告诉我们判断是非时要知道,凡是合乎自然的一定是对的。一切事物的好与坏、对与错,都要用是否符合自然这一标准来检验。动物之间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这一原则,就要受到惩罚。奥克的第二条狗,乔治的儿子“虽然认真、肯干,却是糊里糊涂的”。因为它的糊涂,导致羊群跌入山崖;也因为它不能与羊和睦相处,被处死。中国古人认为,人与自然应该保持一种和谐融洽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一条,是人应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要违逆自然。博尔伍德就缺乏这种亲近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胸怀,没有与自然达到和谐的境界。这个人表面宁静而内心热情涌动,“一种情绪只要附上他的身,便会把他控制住;一种情绪如果不能左右他,那就是完全潜伏着的。他的感情不是停滞就是奔泻,从来不是缓流。”当芭丝谢芭开玩笑寄上写有“和我结婚”字样的瓦伦丁卡片时,他内心的平静顿时被打破了,感到“他的生活正逐渐失去匀称、和谐,向着一种理想的爱情倾斜”。他疏离自然,不理农场,导致了粮食损失。博尔伍德由于精神生态失去平衡,自己也被判处终身监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