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道同德的圣人——“失败者”
在小说中,哈代塑造了一个“守道同德”的圣人形象——“失败者”。他“态度亲切,衣着破旧而合身”。老子强调人们生活要“俭”,这是老子的三宝之一。君子当以食粗茶淡饭为甘,以穿朴素简单之服为美,在物质上奉行节俭,而在精神上知足乐观,返璞归真。“他流露出诗人兼哲学家的气质,如果在比较乐观的场合,那就很可能使他显得像科尔里奇或者爱默生一样睿智。”“失败者”具有节俭淳朴的圣人气象。
哈代给他所塑造的这个圣人形象以“失败者”命名,有其深远的意义。斯蒂夫的妈妈对斯蒂夫说:“失败者的意见比成功者更值得重视,因为成功者根本没有见过事物的阴暗面。”老子强调人要保持谦虚,“不自矜故长”,以告诫人们只有戒除傲气,才能做一个令人敬仰的人。人如果过高地评价自己,蔑视别人,居高临下,盛气凌人,就不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事业有成的君子。所以“失败者”虽然什么地方都去过,什么活都干过,却隐居到西波利村过着清静的日子,并自称为“失败者”。圣人要有自省的精神。“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之不病也,以其病病也,是不病。”是指圣人都承认自己的无知,如果人们不懂装懂,就会惹灾祸。圣人对灾祸认真对待不掉以轻心,所以才能免除灾祸。哈代在小说中说到了这个名字的含义:“那些人生斗争中的失败者,往往正是最清楚地了解怎样才能成功的人,虽然对他们自己来说已经为时过晚;而那些成功者,则往往被自己的成就蒙住眼睛,兴奋得看不见成功的原因。”
以平等之心看天下。《道德经》所言:“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意为圣人以自然的观念去看待天下一切现象,对待一切人、事、物都以平等之心,不因人的社会地位不同而存在差异。在小说中,在“失败者”看来,磨坊主和学徒乔布是平等的。所以当乔布遭到磨坊主的虐待、打骂的时候,村民们因为“失败者”公正、“是处理这种争执的权威”,所以请他来出面调停,他指出根据契约,乔布没有继续留在磨坊的义务,帮乔布获得了自由,并帮助乔布在邻村找到了新工作。当他组织村民营救被困在水位急剧上涨的山洞中的斯蒂夫他们时,磨坊主提出先救他自己时,“失败者”说服磨坊主,先救孩子,从年龄最小开始。他没有因为磨坊主社会地位高于乔布等这些孩子们,而区别对待,而是怀着一颗“仁慈”之心,以众身平等的目光,公平处事待物。
圣人是理想的治者,不仅自己修身积德,而且能够修家、修乡、修国、修天下。“圣人之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焉,圣人皆孩之。”指圣人在人间,圆通自在,为世人浑沌其心,使他们返璞归真,帮助他们回复到单纯无邪的状态。“失败者”受到西波利村民的尊重,因为他公正,“是处理争执的权威”。他每次出现都是正义和公平的化身,每次都向村民们讲着他的哲学。他第一次在小说中出现,他亲切地告诉斯蒂夫“子承父业”的好处,“你不熟悉的职业同你熟悉的职业一样艰辛,它们的迷人之处仅仅在于你不了解”。他第二次出现是在溪水流向东波利村后,磨坊主因磨面机无法运作而狂呼乱叫时,他安慰磨坊主说:“人生浮沉,想得开点吧,说不定一切又会变好的。”当乔布遭到磨坊主的虐待、打骂的时候,他第三次出现,村民请他来出面调停,他指出根据契约,乔布没有继续留在磨坊的义务,帮乔布获得了自由,并帮乔布在邻村找到了新工作。第四次是他组织村民成功营救被困在水位急剧上涨的山洞中的斯蒂夫他们。当磨坊主提出先救他自己时,“失败者”说:“磨坊主,不能这样,你会让孩子们先上的,最小的最先上。”在他的教育下,磨坊主承认了错误。第五次是预言东波利村将来争夺水源,第六次是他察觉到斯蒂夫将冒着生命危险用自己的方法去解决东波利村村民争水源的问题,他救出斯蒂夫,对其进行教育道:“你的勇敢是值得称道的,可你总该看到,人们热心干预那些他们所不理解的东西,会带来什么危险了吧。一般说来,平心静气地坚持明确的方向,总比诉诸可以造成巨大危害的乖张的行动稳妥。”告诉斯蒂夫避免投机取巧的冒险行动的重要性。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到圣人引领众人返璞归真的重要性。“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是指圣人让百姓明白了大道,百姓就不敢恣意妄为,人心就归复恬静,社会风气就自正了。在小说中,“失败者”起着教育者的作用。在他的引导及一次次解救、帮助下,斯蒂夫从一个有点儿叛逆、爱冒险的儿童逐步成为维护自然规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懂得谨慎行事的英雄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