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理想人格
老子认为理想人格就是要有“圣人”特征。在《绿荫下》中,哈代着重描写了杜伊一家三代人,他们正是哈代所赞扬的道德高尚之人的代表,他们具有老子所提倡的某些“圣人”特征。
《道德经》强调人们生活要“俭”,这是老子的三宝之一。杜伊一家住在简陋古朴的屋子里,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那是一间低矮的小茅屋,光线从屋顶的采光窗内透入屋内,烟囱耸立在屋脊中央。屋子的墙上爬满了绿色藤蔓植物。住在这里可以听到甲虫的叫声及木材裂开的声音,还可以听到马在马厩里吃草的咀嚼声。”老子在《道德经》所言:“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是指君子当以食粗茶淡饭为甘,以穿朴素简单之服为美,安居陋室,喜乐民俗。杜伊一家正如老子所提倡的那样,安居陋室,在物质上奉行节俭,在精神上喜乐民俗,知足乐观,返璞归真。
他们一家都喜爱音乐,“乐其俗”,他们领导乐队在教堂演奏,并承担着唱诗班的工作。村民们常到他们家聚会、唱歌、跳舞,精神世界充实而快乐。他们通过音乐感染村民们,让他们在精神上充实,知足乐观,见素抱朴。
狄克的爷爷威廉具有老子所描写的“圣人”气象。“圣人”由于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所以他表现出来的气质、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与众不同。他是梅尔斯托克音乐队的精神领袖。他年约七十,但仍精力充沛,沧桑的面颊上仍留有日晒后的红润光泽,就像“成熟的优质苹果向阳的那一面”。“他勃勃生机、炯炯有神的眼睛闪现着年轻活力的光彩,落日的余晖赋予了他‘圣人’的特征。”“圣人”气象体现着最高的精神境界和健全的人格。
威廉爷爷懂得守道同德。守道指人应当取法“道”的自然法则,依自然法则行事,成为得道者,进而不断地修德进道,才能最终进入守道同德的崇高精神境界。老子用赤子和婴儿的状态来比喻这种自然境界。“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婴儿具有淳朴自然的天性,元气醇和。“圣人”修得的真朴之德与婴儿具有的天然的淳朴之德相合。哈代把威廉爷爷塑造为性格幽默和善、慷慨大方、真诚纯朴的人物形象。村民给予他高度评价,“他是一个好心人,如同孩子一样心胸宽广”。他乐于将自家的东西与村民们一起分享。每次乐队集合都在他家。他组织乐队在家排练;在巡演时,为了保证家家户户中每个人都能听到,一连为村民们唱好几首圣诞颂歌。当听说牧师要在教堂中安装风琴以替代他们的演奏时,乐队成员再次到狄克家集合。作为乐队的精神领袖,威廉爷爷并未表现出一丝憎恨,他坚定地说道:“没有人有我对这个乐队的深情厚谊,因为我11岁就进入了这个乐队。但如果让我说牧师是一个坏人的话,是不可能的,因为我由衷地相信他是好人。”哈代在小说中对他表示赞扬:“他就像橡树最主要的树干一样。”因此,从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来看,“圣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与道合一的玄同境界。威廉爷爷守道并与橡树主干同德,是众人的心理支柱,给予村民们极大的支持和安慰。
狄克的父亲鲁宾无私利人。《道德经》指出:“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老子强调君子要具有无私的品质,具有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美德。这正是哈代笔下一直弘扬的“利他主义”。鲁宾秉承了狄克的爷爷威廉的宽厚淳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鲁宾和他的妻子总是将乐队的成员视为自己的儿子,叫他们“儿子们”。在平安夜巡演前,成员们在他家集合,他们立刻让出家中最温暖的地方让他们取暖,拿出家中的好酒好菜招待他们,让他们在严寒的冬日中感受到家的温暖。他总能找到尽可能多的理由让他的“儿子们”心安理得地分享他们的美食美酒。他对村里的弱势人员表示同情并给予物资支持。《道德经》所言:“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意为“圣人”心存大道而成为天下的榜样。鲁宾的行为成为其他人待人接物的标准。他是梅尔斯托克村及乐队的领导者,是乡村社会团结、友好和温暖的典型代表,是哈代所提倡的美德的承载者。正如《道德经》中对君子的要求。“圣人”是理想中的治者,不仅自己修身积德,而且能够修家、修乡、修国、修天下。“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指“圣人”在人间,圆通自在,为世人浑沌其心,使他们返璞归真,帮助他们回复到单纯无邪的状态。“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是指“圣人”让人明白了大道,百姓就不敢恣意妄为,人心就归复恬静,社会风气就正了。狄克的父亲正是《道德经》所说的尊道贵德、帮助百姓自然淳朴、返璞归真的“圣人”君子。
狄克是小说中杜伊家族传承的第三代。他善良、智慧、充满爱心,对乐队成员及村民热心。他尊重村里有智力障碍的村民,给予他们帮助,乐于邀请他们参加他和芳茜的婚礼。当他的女朋友芳茜第一次在教堂演奏风琴的时间与他朋友的葬礼时间相冲突时,他选择了去参加葬礼而只能对芳茜表示抱歉。当村子里有人需要乘坐马车时,他总是自告奋勇地及时伸出援手。
他具有谦下不争的又一重要理想人格。《道德经》所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以水比喻道的利物、不争、处下三种特点。以谦下不争的方式处世,可以取得积极的成效。狄克与芳茜的爱情种子在大自然的四季轮回中慢慢发芽、生长,开出美丽的花朵,他俩订婚了。然而当地牧师梅博德也爱上了芳茜,并向她求婚。已和狄克有婚约的芳茜由于虚荣心的驱使,又答应了牧师的求婚。后来芳茜感受到狄克对她的真挚、自然的情感,最终收回了对牧师的许诺,和狄克结了婚。他们的爱情收获了爱的果实。正是由于狄克与大自然有和谐同处的依存关系,不知不觉有大自然“道”的强大力量,以至于使芳茜抛下虚荣心的诱惑,听从内心的声音,寻求内心的真爱。狄克从未知道芳茜曾答应别人求婚的事,然而事情就按他的意愿发展。正如《道德经》所言:“孔德之容,唯道是从”。正是狄克与大自然的相通,随缘不争,总能得到上天的呵护和庇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