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宇宙统一体

三、宇宙统一体

1.宇宙统一体

《道德经》第二十五章写道:“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世间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大,而人是其中之一,人效法地纯朴,地效法天慈悲,天效法道自然,道效法自身之本然。道创造了由天、地、人共同组成的宇宙整体。哈代长期生活在乡下,亲近自然,熟悉自然,了解自然,从而形成了生物圈共同体的观念。在他的小说中,他将山峦、河流、植物、动物以及人类都视为这个共同体的成员。他认为大自然具有宽广的胸怀,是人类生存及栖居的美好家园。因此他主张要尊重自然,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2.天人合一

人生活在自然之中,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万物同化、互为一体。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处于天地之间,其作用就是效法、顺应自然的变化,与天地合其德。在小说中,哈代将奥克塑造为大自然的儿子,“天人合一”的典型代表。在奥克去帮助芭丝谢芭救治羊群的路上,“只见奥克骑着马,衬映着蓝天,向躺着羊的那块草地移动”。哈代笔下的奥克生动形象地体现了《道德经》中天、地、人的关系,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间。奥克顶天立地,立于天地之间,这种与大自然和谐统一、长生共荣、同乐共济的状态,正是《道德经》所提出的“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小说中只要奥克一出现,一幅幅“天人合一”和谐的田园画卷就向读者展开,体现了《道德经》的思想:天地万物的最佳状态和最高境界是“太和”。哈代在小说中不由地感叹道:“和谐是美的基础,谁也不至于否认奥克在羊群里面或羊群周围从从容容地转来转去时是相当优雅的。”在奥克身上,体现了东西方共同崇尚的“天人合一”的崇高理想。当人们判断是非对错时,都应该用“是否符合自然规律”这一标准来检验,按照自然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更不能违逆自然。小说中哈代塑造了一个与奥克形象相对比的人物——博尔伍德。他是当地最尊贵、最有身份地位、最具贵族风度的农场主,但他性情孤傲、落落寡合,缺乏亲近自然、顺应自然规律的胸怀与修养,没有与自然达到和谐境界的恬静心态。他表面宁静而内心热情涌动,正如哈代描写:“一种情绪只要附上他的身,便会把他控制住;一种情绪如果不能左右他,那就是完全潜伏着的。他的感情不是停滞就是奔泻,从来不是缓流。”当芭丝谢芭开玩笑寄上写有“和我结婚”字样的瓦伦丁卡片时,他内心的平静顿时被打破了,感到“他的生活正逐渐失去匀称、和谐,向着一种理想的爱情倾斜”。他疏远自然,不理农场,导致了粮食损失,特别是与芭丝谢芭结婚梦想的破灭,使他完全陷入疯狂,失去了精神平衡,在冲动之下杀死芭丝谢芭的丈夫后被判终身监禁。由此可见,人要亲近自然,顺应自然规律,与自然达到和谐的境界,才能有平静、幸福、和谐的美好人生。正如《道德经》五十二章所言:“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即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万变不离其宗,把握大道,就能洞悉万物差异之缘由,执持大道就愈加坚定。如果个人能做到这条要求的话,他将永远没有危险。正所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没有亲疏,时时助佑善人。

“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道化生万物的物质实体,而德赋予差异,在它们的共同滋养庇护下,万物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生养却不占有,作为却不骄矜,统驭却不主宰,这就是“玄德”。人要学习“道”的“玄德”,实现“天人合一”的崇高理想。

3.万物平等,善待动物

《道德经》第二十二章提出:“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圣人以自然的观念去看待天下一切现象,对待一切事物都以平等之心。动物和人类一样,同为这个生物共同体的成员,所以与自然万物享有同等的生命价值。在小说中,奥克在关闭了通风孔的小屋里睡觉差点闷死,是狗引领芭丝谢芭救了他的命;在芳丽极度疲惫与无助的时候,是一只狗驮着她,将她带到济贫院。动物能理解人的情感,抚慰人的伤痛,救助人于危难之中,因此值得人们对它们的敬畏与关怀,人们要善待动物。奥克总是把小羊带到房间炉火旁取暖,解除它们因寒冷带来的痛苦,避免它们因受冻而死。当羊群贪吃三叶草危及生命的时候,他没有记恨芭丝谢芭对他的伤害回到农场,用特殊的办法救治羊们,挽救了它们的生命。在诺科姆,他就住在山上的小屋里,因为那儿邻近羊群,到了产羊羔的季节方便夜间照料它们。当一只大癞蛤蟆在小路上很慢地爬行着,看起来好像受伤了似的,奥克把它拿起来,心想最好把它杀死,免得它受苦;但发现它没有受伤,就又把它放回草里去了。动物与人类同为生物共同体的一员,所以人们要尊重动物、关爱动物,以构建平等、和谐的大自然生态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