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哈姆雷特》是文学发展史上最具争议性的文本之一。《哈姆雷特》问世已经四百多年了,由于其文本充满着多义性和迷惑性,所以引起了持久、激烈、见解各异的争论。“哈姆雷特为什么如此犹豫?”一直是西方文学研究中的难解之谜。对于此议题,国内外学者给出了各不相同的观点。
歌德认为哈姆雷特的延宕是由于他性格软弱,难当大任,“一个美丽、纯洁、高贵而道德高尚的人,他没有坚强的精力使他成为英雄,却在一个重担下毁灭了,这个责任却是太沉重了”。柯勒律治指出,“他由于敏感而犹豫不定,由于思索而拖延,精力全花费在做决定上,反而失去了行动的力量”。即哈姆雷特的延宕是由于“过多的沉思损害了行动”。别林斯基的观点是,哈姆雷特“正经历精神发展过程中间的或分裂矛盾的阶段”。恩奈斯特·琼恩斯相信哈姆雷特的延宕是俄狄浦斯情结在作梗,“克劳狄斯杀死了他的父亲,娶了他的母亲,做到了哈姆雷特自己曾想做的事。在这个意义上,克劳狄斯就是哈姆雷特。杀死克劳狄斯就等于杀死他自己。这正是哈姆雷特拖延的原因”。托马斯·汉莫爵士提出,“如果哈姆雷特立即杀死克劳狄斯,那么这出戏只好在第二幕某一场就结束;那是一种灾难,莎士比亚必须躲避的”。1817年,赫士列特指出,哈姆雷特的拖延“是出于放任自己的想象力去玩味罪恶之大,去周密推敲复仇的计划比立刻去实行更合他的口味。”
国内的莎学专家们对哈姆雷特的犹豫也做了大量评论。卞之琳指出:“他报仇行动的延宕,除了由于把任务扩大,也由于他有时不免急躁,做了‘感情的奴隶’,常常控制不住自己。这是文艺复兴时期巨人,大气磅礴,不受‘资产阶级的限制’,给了他一种时代的限制。”孙家琇认为:第一,“他的这种过高的,虽然出于诚意的自我要求,实际上只能是虚妄的理想主义的冲动”。第二,“他从思想上和本能上已经不能热衷于封建传统的复仇方式,而他所向往的‘整好时代’,实现人文主义理想的要求,只能是一番空想”。刘炳善认为:“真正使哈姆雷特延宕的原因是:他预先考虑了杀死一个国王的政治后果。所以他所考虑的不再是个人的复仇,而是国家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