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道法自然

二、道法自然

无论是东方的《道德经》还是西方的生态主义都认为大自然是遵循规律而运动的,大自然的规律在《道德经》中被老子命名为“道”。“道”有两层含义,不仅是宇宙的起源,化生万物,更是宇宙万物要遵循的无所不在、亘古不变的永恒规律。哈代也持有同样的看法,认为宇宙万象是具有内在规律的,即“道法自然”,并且“道”具有以下特点,在他的小说《远离尘嚣》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1.无所不在,亘古不变

老子认为道是无所不在的。《道德经》中指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先天地而生,独立存在、恒常不变、循环运行、永不疲顿,是天地万物生化之本源。“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大道广泛普遍,天地左右上下无所不至,它养育着天地万物,万物都依赖它生长。哈代持有同样的看法,他认为宇宙万物是有一定规律的。在《远离尘嚣》中,大自然不受外在因素的制约和影响,遵循规律运转。从地球的转动、四季的更替,到动植物的成长、衰退,大自然的运动是必然的,天地万物所要遵循的规律是无处不在的。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执持亘古不老的道,可以把握现今纷繁之现象,还能推究世界初始之原貌。这就是道不变的纲纪。在《远离尘嚣》中的大自然宁静美丽,虚怀若谷,它强大的生命力使得这儿的存在物显得更加持久。“与城市比较起来,韦特伯里是永恒不变的。城市的‘那时’就是乡村里的‘现在’。在伦敦,往前数二三十年就是古代了,在巴黎只需十年或五年;而在这里,六十年或八十年都属于‘目前’的范围,至少得一个世纪的时间才能给韦特伯里的面貌或基调打上一丝变化的印记。”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怡然自得、和谐宁静的田园生活才能让人与自然合而为一,感受自然规律,遵守自然规律,让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因此,哈代认为只有在纯朴的农村才有表现永恒规律的自然风貌。

2.阴阳相合,生生不息

老子提出了由阴阳两种元素组成世界并和谐发展的宇宙观。阴阳是构成宇宙万事万物最基本的元素。“万物抱阴而负阳,冲气以为和。”万物皆为阴阳和合而成,阴阳协调就是“和”。阴阳既是相对的,又是合一的。“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地相合,阴阳平衡,必降甘露。《道德经》强调阴阳相互对立与转化的发展观,只有阴阳互动才能让自然和谐、生生不息地发展。

在《远离尘嚣》中,哈代描写了一个和谐的、阴阳相互转换的大自然。阴阳在季节交替方面表现为:寒往暑来,暑往寒来,这是一个阴阳此消彼长的动态变化过程。哈代对大自然的季节交替观察入微,“现在正是早春……植物界已开始活动,膨胀,产生了汁液,寂寞的园圃和渺无行踪的林地由于严寒的拘禁和束缚,本来一切都显得死气沉沉、瑟瑟缩缩的,现在却呈现出一片熙熙攘攘、紧张奋发、挺拔茁壮、郁郁葱葱的景象”。在冬去春来、寒往暑来的过程中,正因为天地万物遵循着阴阳消长的不变规律,大自然才呈现出欣欣向荣、生生不息的繁荣景象。大自然阴阳相和,万物便能茁壮成长、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在哈代的《远离尘嚣》中,使用了绘画的手法描写了大自然绚丽的色彩,蔚蓝的天空、浅绿的草地、深绿的树木,描写了丰茂的草地、茁壮的树木、茂盛的水草,向我们展示了生机无限、生生不息的大自然世界。《道德经》中指出:“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天地之间就像风箱一样,原本虚空无物却生生不息,万物依道而动,源源不绝。

3.循环往复,隐微渐进

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周行而不殆,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在老子看来,道是循环运行、永不疲顿的,因此天下万物都是依道而动,有规律地进行着反复的循环。在《远离尘嚣》中,四季的交替,羊从出生、成长到可以剪羊毛的生长周期,无不遵循着循环往复、周而复始的自然规律,即“道”。大自然的运动是必然的,大自然确实会将天地变化的信息传递给人类,像奥克那样熟悉大自然规律的“自然之子”可以接收到大自然母亲传递的信息。根据“循环往复”的原则,奥克能够通过观察星空确定时间。“天狼星和毕宿五正挂在南边的半天空,猎户星座位于它们之间。北河二和北河三发出柔和的光芒,几乎就在子午线上……‘一点了,’奥克说道。”也是根据“循环往复”的原则,他能判断天地将要发生的变化,并做出相应的应对措施。正是因为他对大自然母亲细致入微的观察与感悟,因为他善于顺应自然变化的规律,上天给了他最好的庇护。正如《道德经》所言,“孔德之容,唯道是从”。

在阴阳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万物是渐变发展的。正如《道德经》第四十章中,老子写道:“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循环往复是道的运行方式,而隐微渐进是道的运作特点。正如哈代在小说中描写的大自然:“新生的树叶柔软潮湿,还没有被夏日和干旱晒黑变硬,衬着绿色显得是黄的——衬着黄色又显得是绿的。”《道德经》中说道:“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说明道无须外力,绵绵不绝,若有若无,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循环往复,自动运行,这是一种持续渐变的自然发展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