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的“莎评”中,虽然批评家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意见,分别从哈姆雷特的性格、时代背景、俄狄浦斯情结等多个方面分析了哈姆雷特的犹豫,但未见有批评家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本我、自我、超我)来分析哈姆雷特犹豫的心理原因。本章将从弗洛伊德的人格三结构来解释哈姆雷特犹豫不定的心理原因,以期得到一种新的观点。

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三结构说”。他认为,人格是一个动态的能量系统,它由三个子系统构成,即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本我,是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本我按照“快乐原则”行事,追求一种绝对不受任何约束的本能欲望的满足;本我完全不懂什么是价值,什么是善与恶和什么是道德。自我是意识的结构部分,是从本我中分化出来并得到发展的那一部分,它处于本我和外部世界之间。自我遵循“现实原则”行事,但并不意味着废除“快乐原则”,只是迫于现实而暂缓实行快乐原则。它的任务是既在本我和现实中起调节作用,又要避免与社会道德公开冲突。超我,即“道德化了的自我”,是一切道德限制的代表。超我受“至善原则”的支配,由自我理想和良心两部分构成;自我理想表现为一种道德规范和道德标准,良心则意味着对违反道德标准行为的惩罚。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和发展来的,是接受文化传统、价值观念、社会理想的影响而逐渐形成的。

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便是动态的能量系统——人格。人格的动力学就在于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固定交互作用;其中自我——人格的理性部分,经常处于左右为难之中;它下面是受非理性的本我的逼迫,本我驱使它按照快乐原则去生活,追求即时满足本我的冲动;但它上面又受到不容忍的、非理性的超我的严酷监察,自我就充当这种难扮的角色。我们把这同一个自我看成一个服侍三个主人的可怜的造物,它常常被三种危险所威胁:来自外部世界的威肋,来自本我“力比多”的威肋和来自超我的严厉的威肋。在健康人身上,这三个系统是和谐统一的整体,反之,如果三个系统发生严重的冲突,难以协调,人就会处于失常状态,他既不满意外在环境,也不满意自己,活动的效率也随之降低。

哈姆雷特的这三个系统发生了严重的冲突,难以协调,所以他只能拖延和犹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