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

一、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

巴赫金强调在复调小说中作者与主人公的关系是相互独立、平等的关系。主人公不仅是作家观察世界的客体,同时也是具有独立自我意识的主体。主人公之间,主人公与作者之间是平等的对话关系。一方面,主人公的意识独立于作者之外,有极大的自由,可以根据所处的生活环境进行思考,按自己的想法去生活,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因此形成了主人公的“独立性、内在的自由和未完成性”。另一方面,由于作者处于主人公的“外位”,即作者能够从外围了解主人公自己都不可能了解的生活事件,因此能将有关主人公的所有事件综合起来,根据自己的艺术构思和审美理想,选择最适当的写作方法及技巧去描写主人公的思想意识,对人物进行性格塑造,实现主人公作为人物主体的完整性。

在马克·吐温的《亚当夏娃日记》中,作者马克·吐温、主人公亚当和夏娃三者相互之间既是相对独立又是完全平等的对话关系。一方面,作者与主人公之间是相对独立的。在小说的叙事结构安排上,小说由亚当日记和夏娃日记平行构成,亚当在日记中记录了亚当眼中的夏娃及世界,而夏娃在日记中记录了夏娃眼中的亚当及世界,两个主人公根据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对对方的言行进行描写,并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记录了自己的思想意识,形成了主人公的“开放性、独立性、未完成性”。由于亚当与夏娃性格的不同,亚当日记篇数多但每篇篇幅短;而夏娃日记篇数少但每篇篇幅长,并且修辞手法丰富生动,形成两种不相融合的声音。读者能够充分感受到似乎两个性格迥异的主人公是真实存在的,他们亲笔记录着真实的日记,完全感受不到作者权威对主人公的控制和影响,这正是复调小说中作者力图达到的“作者权威缺失”效果,主人公不是作者的传声筒,而是普鲁米修斯创造的自由人。

另一方面,作者与主人公之间是相互作用的全面对话关系。

首先,小说的叙事结构体现着作者、亚当、夏娃三者之间平等的互动关系。作者将小说叙事顺序依次安排为30篇亚当日记、9篇夏娃日记、1篇亚当日记补录、2篇夏娃日记、1篇亚当日记。小说以环抱及嵌入的形式来安排亚当、夏娃日记,让他们的日记形成相互对话形式,作者有意将亚当日记作为小说的开头和结尾,中间环抱着夏娃日记,并在夏娃日记中嵌入一篇亚当日记,示意亚当在夏娃心中处于中心位置,这样形成了环抱式的对话结构。作者以这样的叙事结构与两个主人公进行交互式的对话。亚当对夏娃的态度从反感、排斥到接纳、包容,而在夏娃内心深处总有亚当的位置,他们进行着充分的对话交流,达到真正的相互理解,最终实现了两性之间平等、相亲相爱的亲密和谐关系。

其次,基于外位性思想,作者、亚当、夏娃三者在叙事内容上互动对话,以构建人物主体的完整性。外位性是指“作为主体的‘我’能够看到他人无法看到的、有关他人的外在方面。同样,他人也能够看到‘我’无法看到的有关‘我’的外在方面,任何人都无法认识完整意义上的自我。完整的自我是由‘我’自身以及他人眼中之“我”共同组成的”。在小说中,亚当心目中的自己和夏娃眼中的亚当才是完整的亚当,而夏娃心目中的自己和亚当眼中的夏娃共同构建出完整意义上的夏娃。因此作者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情节发展与叙事内容,让有些事件呈共时性,而有些事件呈互补性。在夏娃日记中记录了她探索世界及追求爱情过程中的自我意识,读者可以从中感受到夏娃是一位聪明勇敢的女性及贤惠的妻子,但作为人类的第一位母亲,她又是如何抚育孩子的呢?这个问题在夏娃日记中没有做记录,但在亚当日记中可以得到回答。“她把它抱在怀里,一抱就是半夜,她轻轻拍打那鱼(孩子)的背,嘴里发出柔各的声音来安抚它,表露出的悲伤和关切真是无微不至。”在亚当的眼中,夏娃是一位母爱满满的母亲。将夏娃对自身的认识以及亚当眼中的夏娃综合起来就构成了完整的夏娃,得到了夏娃的完整性——一位聪明、勇敢的贤妻良母。由于作者处于主人公的外位,能够察觉到主人公所无法察觉的事,如夏娃如何养育该隐,只有亚当在日记中详细记载,而夏娃如何发现火,只有夏娃进行记载,以这样的形式参与主人公的对话,构建出主人公作为人物主体的完整性。

再次,作者还可以以插笔的形式,参与主人公的对话。在小说中,作者将亚当日记补录嵌入夏娃日记中,亚当记录了夏娃与大自然的动物、植物亲密相处,到处都能发现大自然的美。在她的感染下,亚当也能发现夏娃的美。作者在此借亚当的笔描写了夏娃的外貌、行为举止,表达男性对女性美的欣赏和赞美。这篇亚当日记补录的写作风格与亚当之前的日记完全不同,不再是之前简短的篇幅、单调的词语,而是词藻丰富、语言规范、优美流畅,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让读者感到亚当充满了生活热情、学会了爱和被爱,体现了亚当对夏娃的爱。作者的隐而不露,抒发己见,让读者感受到他对女性的尊重、赞扬。因此作者、亚当、夏娃三者之间呈现出既独立又平等的对话关系及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