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中的君子——斯蒂夫
“道”和“德”是《道德经》思想体系中两个相辅相成的部分,老子认为“道生之,德畜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化生万物,而“德”畜养万物,在道与德的共同滋养庇护下,万物生长发育,开花结果。然而“德”不是人生来有之,而是在后天修得的,所以老子强调德育的重要性。“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先人教育今人的道理,老子也用来教育后人。谦谦君子之所以受人敬仰,是后天修身养德的结果。
哈代也持有这样的观点,在小说《西波利村探险记》中,斯蒂夫在探险中发现了溪水的源头,围绕“溪水应该流向哪儿?”这个问题,他从探险前到探险后经历了一个修身养德的过程。在小说开头,斯蒂夫是一个淘气顽皮、生龙活虎、“能干——具有敢作敢为的勇气”、有点儿逆反、对未知世界充满好奇、具有探险精神的孩子。他做事很有计划,早早为探险做好了物质的准备。他虽然有些顽皮,但他的本质自然淳朴如同老子所说的“赤子”,“含德之厚,比于赤子”。君子修有的真朴之德,与婴儿具有的天然的淳朴之德相合。斯蒂夫天真淳朴的天性让他初具君子的精神品质。
斯蒂夫善良,具有“慈悲心肠”又有正义感。当看到西波利村残暴的磨坊主虐待可怜的乔布时,他很想帮他脱离困境;当得知水流向东波利村解决了他们的用水困难时,而东波利村比西波利村多一百多人,更需要溪水,他决定将溪水留在东波利村;但当他看到东波利村的一个贫苦寡妇的菜园将被淹没、面临着倾家荡产、被粮食批发商赶出家门时,他感到心中不忍。所以他想“做一件对大家都公平合理的事情”——将水流引向第三个水道,解救乔布和那个寡妇。老子强调君子必须有仁慈之心。“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上天若要救人,先给他仁慈之心,然后庇护他,给予他保佑。当他和他的小伙伴身处困境,得到了村民的援救,安全脱险。
他行为无私,“后其身而身先”且勇于担当。他勇于承担自己的错误行为所产生的后果,决定彻底解决西波利村与东波利村的用水之争,遵循自然的选择,让“小溪同过去一样长流不断”“让溪水流进天经地义的水道,并且永远不变”。他到山洞里进行细致观察,发现只有一根石柱支撑着洞口上的岩石;接着他精密地做好计划,并做好准备工作。正如老子所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解决困难的事要从容易的地方着手,做大事要从细小的地方入手。之后,他冒着牺牲自己生命的危险,炸毁了洞口,恢复了溪水流向。“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君子把自身利益放在众人后面,反而能身居前列。斯蒂夫为了全村人的利益,为了维护溪水本来的水道,勇于承担大任,他这种无私的壮举得到了全村人的谅解和由衷的赞赏。
探险事件结束后,斯蒂夫似乎突然长大了,“极力避免任何投机取巧的冒险行动,而今成了当地最有威望的乡绅”。在《道德经》中,老子所言他有三宝,一是慈,二是俭,三是不敢为天下先。第三宝是指君子要谦虚谨慎,不当出头鸟,远离纷争。老子还指出“知足不殆,可以长久”。人们做事要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这样才可以保住长久的平安。
斯蒂夫本来就是一个内心淳朴自然、充满慈爱、敢做敢当、做事有计划的孩子。在整个探险过程中,他经过了一系列修身养德的过程,从一个顽皮、爱冒险的孩子向一个敢于担当、无私、谦虚谨慎、知足不殆的成年人发展,慢慢将自己培养成为一个令人敬仰的具有英雄情怀、怀“道”于胸而外化为“德”的谦谦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