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的理想社会

三、老子的理想社会

《道德经》第八十章中,老子描述了他心中远离尘嚣、不受文明之累的素朴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指百姓少的小国是理想的居住地。虽设有军队却不为打仗,使百姓热爱生活而不远徙他方。虽有车船却没有远行的愿望;虽有武器,却没有用兵的必要。让百姓远离奔波劳瘁,重新过结绳记事的简单生活。食物以粗茶淡饭为甘,服装以朴素简单为美,安居陋室,喜乐民俗。虽然邻国近在咫尺,彼此能听到鸡鸣犬吠,但百姓直到老死也不互相往来。这里没有战争,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人为的灾祸,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给自足、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人们满足于他们的衣食住行,安居乐业。这里世风淳朴,道德淳厚,人与人之间没有尔虞我诈的争斗,精神生活恬淡自在。因此,这样一个世外桃源似的社会是老子心中的乌托邦。

在《绿荫下》中,哈代描写了他心中的理想田园社会,即他的田园乌托邦。首先,梅尔斯托克村村民们生活在生机勃勃的森林里,这里有活泼欢快的羊群,四处纷飞的蜜蜂,优美秀丽的原野。古朴的村庄养育了质朴无华的村民。他们粗犷、憨直、富有幽默感,他们按着传统古老的秩序在这里快乐地生活着。其中梅尔斯托克音乐队就是村民们的典型代表。哈代原本将小说命名为《梅尔斯托克音乐队,荷兰画派乡村图景》,就想向读者呈现村民们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状态,将整个音乐队作为集体的传统人物出现,作为传统的威塞克斯农村社会的象征。年复一年,他们作为唱诗班在每个礼拜日都要到教堂奏唱基督歌曲,是礼拜仪式中不可缺少的成员。他们是传统习俗的保护者。在圣诞前夜,按照梅尔斯托克村的传统习俗,乐队成员不畏严寒,挨家挨户到每家门前巡演,欢唱圣诞歌曲,祝福人们来年幸福。他们奏唱时虔诚、严肃、认真,为能参加这项活动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村民们的生活淳朴安适。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在大自然给予他们丰富资源馈赠的村庄里,过着自给自足、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人们都满足于他们的衣食住行,安居乐业。不论是在他们的农业耕作中,还是在他们制作苹果酒、采坚果、采蜂蜜的过程中,他们都沉浸在劳动的喜悦中。在他们劳动耕作之余,他们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在教堂礼拜日、圣诞晚会、吉普赛式聚会、梅尔斯托克俱乐部、狄克和芳茜的婚礼上,无处不响起他们快乐的歌唱声,无处不见他们欢快的舞姿。每个人都在和谐、自然、轻快的节奏中生活。

音乐在他们生活中具有抚慰心灵的作用。在平安夜,乐队为村民们巡演,“当歌声响起的时候,像是很多的精灵在演唱”。当村民们在梦中听到乐队动听的歌声时,他们肯定认为这是来自天堂的歌声,为他们祝福的歌声。在乐队的伴奏下,跳舞是村民的一大娱乐。他们个个能歌善舞,即使是长得很强壮的妇女。“她如此灵巧地扭动着她的身体,以至于根本看不清她的双脚,似乎踩着风火轮一样。”乡村的生活是如此丰富多彩。大家一起喝苹果酒是村民们另一大乐事。无论是乐队在狄克家集合,还是在狄克和芳茜的婚礼上,狄克的父亲都将他精心酿制的苹果酒让他的乐队“儿子”们分享。

狄克和芳茜的婚礼在一棵古树下进行,在乐队伴奏下,村民们载歌载舞,与这对新人一齐狂欢,就连约伯里森林的大自然也欢快起来。梅里斯托克乡村乐队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奏出了优美的结婚圆舞曲。在“绿荫下”一片和谐欢快的景象,是哈代向读者描述的“一幅荷兰派的乡村画”,也是老子心中的“小国寡民”理想社会的直接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