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哈代小说《意中人》中的柏拉图理式模仿说
摘要:托马斯·哈代在其最后出版的小说《意中人》中,实践了他学习柏拉图式理念的成果。小说以男主人公对“意中人”及艺术的“理念”的追求过程为主线,阐释了理念、自然、艺术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本章从柏拉图理式模仿说的哲学角度,探讨哈代对这部幻想小说戏剧性情节安排的合理性。
关键词:《意中人》;哈代;柏拉图理式模仿说
《意中人》是英国文学巨匠托马斯·哈代最后出版的一部小说。它于1892年连载于《伦敦插图新闻》,后经修改润色于1897年正式成书出版。小说出版后,没有像他的其他小说那样立即引起评论界的巨大反响,为数不多的评论褒贬不一,甚至有人认为这是哈代的“应急之作”。这部经过深思熟虑并反映作者另一种创作思想的作品,近年来备受评论界的关注。国外的评论家分别从荣格精神分析理论、女性主义、拉康理论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而国内的评论家分别从唯美主义及荷兰画派等方面对这部小说进行了评价。这部集作者哲学思想及美学观于一身的“主观观念的幻想小说”在主题及风格上具有创新性,在戏剧性情节安排上具有合理性,并且作者在小说中阐释了柏拉图式理念的哲学思想。
贯穿这部小说的主旋律是主人公裘斯林·皮儿斯通对游离飘忽、尽善尽美的柏拉图式的理念“意中人”的忠贞不渝、锲而不舍的痛苦追寻。这是哈代对学习柏拉图理论的成果及实践,正如哈代在小说序言中说:“它不仅在五年前已按分期连载的形式发表,而且在这之前许多年,在我还比较年轻时,在我对柏拉图的理念抱有兴趣时,我已经打下了它的腹稿。”
柏拉图的理式模仿说是柏拉图的文艺理论的基础理论。而理式,即理念,是这一学说的理论基础。柏拉图所说的“理式”是一种超时空、非物质、永恒不灭的“本体”。“理式”是第一性的,是“本然的真实体”,是不生不灭、永恒不变的;“自然”是第二性的,是“理式”的“摹本”或“影子”,没有普遍性和永恒性;而作为第三性的文艺模仿自然,是理式模仿的模仿,只能模仿事物的“外形”和影像,而不能表现事物的“本质”。在哈代的这部小说中,作者通过描述男主人公皮儿斯通终生追求爱情及艺术的“理式”的过程,阐释了柏拉图的理式模仿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