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当和夏娃的意识
在复调小说中,作者不再对人物进行客观性特征的描写,没有传统的工笔肖像描写及社会环境描写,而主要展现那些具有同等价值的不同主人公的独立意识,因此独立的思想观念成了艺术描写的主要成分。主人公的意识成为主体意识,而作家的意识变为客体意识,这种意识的双向对流使读者在读小说的时候明显感到主人公的主体意识大大加强,好像是主人公在叙述自己的故事。而这些主人公大都是些“思想式”的人物,作为观察世界的主体,他们思考并回答着“现实世界对他们是什么”的问题。在《亚当夏娃日记》中,亚当和夏娃的叙事声音形成了两个声部的对话以推进小说情节的发展。作者让主人公亚当、夏娃有独立的自我意识,叙述人物自己内心的声音,将主人公真实的内心世界展现在读者面前,让读者跟随着亚当夏娃独立的意识一起探索世界、认知世界,感受着他们爱情的酸甜苦辣。
1.亚当对世界及爱的认知
当亚当刚开始认知世界时,他是以一个实用主义者的思维去感知及探索世界,世界对他而言就在于有用性。他对大自然的美景及身边美丽的事物丝毫不感兴趣,将时间花在计算园内财产等具有实际价值的事务上。对于给动物命名这件事不关心,一是觉得没有必要取名,是“费力不讨好”的事,二是不想在这些无太大意义的事情上花心思。当他不太赞同夏娃取好的名字时,也不想为这种事烦恼,因为“对我毫无好处”。他勤勤恳恳地建造小屋来避雨,因为这是有关生存、具有实用价值的事情。但从亚当和夏娃成家以后,他开始懂得欣赏大自然的美景,对不具备生活实用性的事物有了很大的好奇心。他对他的第一个儿子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分析,想对“它”进行实验。当“它”躺着的时候,他认为“它”是鱼;当“它”能爬的时候,他认定“它”是袋鼠;当“它”能走的时候,他认为“它”是一只熊;之后,他知道了“它”不是“它”,而是“他”,是他的儿子。亚当记录的思想意识体现了他对世界、对人的认知过程,回答了世界对亚当是什么的问题。
亚当对于夏娃的认知也经历了一个变化的、动态的认知过程。首先,“它”是披着长发的新造物,总是抢在亚当前给事物取名,爱唠叨、爱哭,水“从‘它’那用来观看事物的两个小孔流了出来”。当知道她的名字叫“夏娃”时,“它”成了“她”。当他想方设法躲避她时,她总能找到他,他总逃不开、甩不掉她。但随着两人的相处,他开始懂得欣赏夏娃的美,觉得她是最好的伴侣,即使失去了伊甸园,他们的生活也过得幸福快乐。他对星期日的认知也发生着变化。开始时,他总觉得星期日是最无聊、最累的一天,他总用最简短的话记录着:“这一天总算打发过去。”但自从有了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后,他开始喜欢星期日,他看着夏娃逗孩子,“让那鱼(孩子)在身上翻滚,用傻里傻气的声音去取悦它,假装着要咬它的爪子,把那鱼逗得发笑”,沉醉在这样温馨的家庭生活画面中。“以往的星期日无聊得难以打发,可现在却盼望着星期日快来。”在夏娃去世后,亚当在她坟前悲伤地思念着她:“她出现在哪儿,哪儿就是伊甸园”。
在亚当和夏娃生活在一起后,亚当的世界观和爱情观发生了质的变化。他从一个对无关之事冷漠之、对麻烦之事逃避之、主动与别人划清生活界线、不知道泪水为何物、只在乎实用性的造物变成了懂得爱、懂得生活、懂得星期日意义的有情感的男人。
2.夏娃对世界及爱的认知
夏娃刚来到世上时,她觉得她是一个实验品,不知道被创造出来的意义,于是她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开始探索世界。她观察着星星的美,为了追逐星星,不惜走很远的路。她对给动物命名充满了灵感,“我一眼看见某一动物,就知道它该叫什么”。她把水中的倒影认为是一个好闺蜜,向她倾诉着她的喜怒哀乐。她发现了火,一方面她觉得火是有用的,“烤过的苹果比生苹果更有味道”;另一方面,她感到了火具有令人“畏惧”的力量。她以动物为友,靠着老虎睡觉,骑在老虎、豹子、大象上远行并欣赏风景。为探索新事物以及想明白其中的道理,她整夜未眠,一旦发现真相,就感到兴奋不已。最终夏娃明白了,她的使命就是“为了寻求这个神奇世界上的一切秘密,而且幸福快乐地生活”。
她在爱情中体验着不同的感觉。当她发现另一个实验品(亚当)时,她开始跟随着他并且不停地跟他说话,并用“我们”表达她的友好。当她给渡渡鸟取名、觉得他对自己表现出钦佩时,她感到如此幸福,开始体验到“爱”的感觉。当她被亚当推出他新造的小屋、在雨中站了一夜时,她感到孤独、伤心、难过,她开始体验“悲哀”的感觉。看到亚当在瀑布上漂流时,她害怕亚当有危险,她感受着“畏惧”的感觉。在失去伊甸园后,她梳理着她爱亚当的原因,不是因为他爱唱歌、聪明、体贴、勤奋、有教养,而是因为他是她的男人。这种爱“绝非靠推理和统计就能解释清楚的,难以解释,而且没必要解释”。夏娃是一位跟随着自己心意、大胆追求爱情、生活在大自然中、富有灵性的女性。
在小说中,有独立意识、爱思考、爱探索的主人公亚当和夏娃的自我意识成了主体意识,他们深入地思考并详细地记录了在对世界、对爱情等问题进行探索过程中的自我意识,形成了两性平等交流、互相尊重的对话关系。由于主人公亚当、夏娃是观察世界的主体,现实世界成了他们自我意识的成分,这便由传统小说中的主人公“他是谁”的问题,变成复调小说中世界对主人公是什么的问题。主人公周围现实的一切成了他对自身反射的客体,自我意识的对象。由于男性与女性的差异,亚当和夏娃对世界的认知及探索方式是不同的,但是都经历着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体现着复调小说的辩证性与事物发展的规律性。作者马克·吐温在小说中没有像传统小说那样发展情节、描写人物形象,而是以平等视角展现亚当和夏娃的独立意识,通过强烈地展现人物自我意识,极有力地表现了他们的个性特征,塑造了人物性格,创新了小说的描写对象和叙事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