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中的“微型对话”

二、小说中的“微型对话”

根据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与“大型对话”相对的是“微型对话”,主要建立在人与人的对话关系和人的自我意识的双重性的基础上,即小说中有两种基本形式的对话:人物之间的对话及人物内心的对话。

第一种是小说人物之间的对话,人物之间的对话是自由的、流畅的。在《亚当夏娃日记》中,人物之间的对话有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两种形式。直接引语是指作为客体加以描绘的语言,它具有直接指物述事的内容,但同作者的言语并非处在同一平面上,而是同其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小说中直接引用的对话较少。如在亚当记录夏娃偷吃禁果的原因时,他写道:“我说:‘看到那巨大的水流倾泻而下真是壮观极了!’一个美好的念头掠过心头,于是又说:‘如果能看到那巨大的水流翻滚而上岂不更为壮观。’她沾沾自喜地说:‘就是这事,那条蛇所说的就是这个笑话……这笑话堪与创造天地之共存。’”作者使用主人公的直接引语是为了将“夏娃为了实现亚当的想法才吃下禁果”这件事作为客体对象来描述,与主人公保持一定的距离,更客观地表明人类堕落的原因。由于这是一部日记体小说,间接引用较多。如在亚当说到关于在瀑布上漂流时,他写道:“她试图恳求我不要在瀑布上漂流。这会有何害处呢?但她说那会使她胆战心惊。”在间接引语中,随着引号的消失,代表人物语言的客体性逐渐减弱,两个人物之间一远一近的透视配置关系减弱,人物关系逐渐密切。不论是直接引语还是间接引语,两个主人公之间的对话展现了人物之间的对话不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而是反映了对立意识的矛盾冲突、不同声音的相互交织和相互影响。

第二种“微型对话”是小说人物的内心对话,巴赫金从“超语言学”的角度揭示这种心理描写的语言特征,它有两种表现形式,即自己内心的矛盾冲突和把他人意识作为内心一个对立的话语进行对话。这两种具有不同指向性质的对话被巴赫金称为是双声语对话,往往表现为仿格体、讽拟体、暗辩体等。

仿格体是模仿他人的话语而讲出的话语,即把他人语言如实地利用,以“他人缺席、但他人语言在场”为特征。在小说中,亚当在日记中多次提到“咱们”,这是夏娃使用的词汇,“今天天阴,有东风,看来咱们要淋雨……咱们?我居然使用这个词,从哪儿知道的?”“咱们的果子快被吃完了”。在这两句话中,亚当内心的声音中出现了夏娃的话,但没有提“夏娃说”,因此,夏娃缺席但夏娃语言在场,并且夏娃的声音和亚当内心的声音融合为一体,形成了仿格体。在小说中,亚当的内心双声语还出现了作者在读《圣经》中内容的声音,当亚当在瀑布上漂流时,“我身披无花果树叶,一种遮在身上的叶形植物,源于亚当夏娃的故事”。在这句话中,作者缺席但作者的声音在场,形成了仿格体。

讽拟体也是在内心话语中有“他人”的声音,他人缺席,但与仿格体不同的是他人的声音和思想者本人的声音最终不能融为一体而是相互独立、保持距离并且互相敌视。在小说中,亚当记录夏娃给尼亚加拉瀑布取名的思想意识:“干吗这样称呼,说真的,我完全不知道。它看起来像尼亚加拉瀑布。这理由不能成立,简直是自以为是和愚笨。”在这句话中,“它看起来像尼亚加拉瀑布”是夏娃的语言,但亚当内心极不赞同这个取名,此时亚当内心的声音与夏娃的声音形成了两个相反的指向,形成了讽拟体的双声语。

暗辩体是指思想者内心话语中省略了他人话语,在没有“正方”述理的情况下对他人进行单方面的反驳,形成“他人缺席而且他人语言也缺席”的特点。在小说中,亚当记录夏娃给伊甸园增加指路牌、让伊甸园成为避暑胜地时,他写道:“仅几句话,压根毫无意义。干吗称为避暑胜地?不过最好别问她,她那热衷于解释的劲头怎么说它都不过分。”在这句话中,亚当预设了夏娃可能会说的话,但不写出这些话,只写出他反驳夏娃的话,与缺席的夏娃及缺席的她的言语进行辩论,形成了暗辩语。

在小说中,亚当内心世界中双声语的使用多于夏娃。夏娃在日记中主要记录了她在探索世界及与亚当相处过程中的意识表现,多数用陈述句式直接表达思想,说明夏娃是一个心思单纯、直白的女性;而亚当性格是少言寡语、沉默寡言的,因此用双声语去表现他内心世界中的矛盾冲突是恰如其分的。作者利用不同的写作技巧展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而塑造了人物的不同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