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第一章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这里,地处边塞。北及小兴安岭,西衔松嫩平原,东拢著名的三江平原,浩瀚的兴凯湖依傍在旁,秀丽的完达山脉横贯其中。这里,有大自然赐予人类得天独厚的宝藏——黑土,是世界上公认的三大黑土地带之一。

所谓黑土,是指有机物质平均含量在3%至8%之间,最高达10%以上,特别有利于水稻、小麦、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生长的土壤。地质专家指出,每形成一公分厚的黑土需要200年至400年时间,而这里的黑土厚度最深达到了一米多。人们说:“捏把黑土冒油花,插双筷子也发芽。”是恰切的形容。

这里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三四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有夫余政权建立,地跨今黑龙江省南部。唐代设渤海都督府、黑水都督府、室韦都督府。辽时归东京道管辖,金时属上京道管辖,元设开元路、水达达路,明设奴儿干都司。就是说,自有人类生息以来,历朝历代,都守护着这边疆之土。清朝时,竟设立黑龙江将军和吉林将军,管辖这里。更甚者,黑龙江、嫩江和松花江包围的这片土地,在200多年的时间里,被大清王朝视为“龙脉之地”严禁汉人进入。

龙脉者,聚一国风水之宝地也。地域广大,凡人又不可入内,自然千里边疆人迹稀少,清冷隐秘,虫兽自生,荒草自灭,原始封闭。然而,它却是外国侵略者觊觎的一块肥肉,沙俄南侵,日寇践踏,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黑龙江设省后,黑土地才在安稳中渐渐复苏。

赶走强盗,中国这头雄狮站立起来后,贫穷、饥饿压力摆在中央政府面前。粮食是头号难题。面对中国人糠菜半年粮的生活,国外敌对势力断言,中国共产党将无法解决4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前线需要粮食,建设需要粮食,共和国的缔造者们发出“向北大荒要粮吃”的号令。从此,沉睡的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完达山山麓的千里沃野,焕发出母性美丽的容姿。

1947年,中共中央为迎接全国解放,要在北满创办“粮食工厂”。于是,以复转军人为主体的拓荒者,蹚开第一条沼泽路,创建了第一批国营机械农场。从此,全国各地先后有几百万人,组成了一批又一批的垦荒大军,开赴北大荒,开启了对黑土地的叩问与对话。

其中,军垦“巨星”王震将军不能不重写一笔。很多人知道他率将士在陕北南泥湾开过荒,却不一定知道他在黑土地的拓荒史,实际上,他甚至已经永远与北大荒合二为一了。

1954年秋天,担任铁道兵司令员的王震来到汤原县看望正在山野里施工的战士,抓起一把黑土兴奋不已:“你们看看,你们看看,这土多肥呀,肥得流油啊!”

他对随行的人说:“民以食为天,种地打粮是第一位的工作。我主张把大批复员军人留下来,在这里办农场,为国家多生产粮食。”

他所说的复员军人当中,有曾为共和国的解放,南征北战、驰骋疆场的功臣;有在新中国成立后,一身豪气,跨过鸭绿江,从硝烟弥漫的三千里江山归来者。

就在那一年,王震亲自带队踏勘原野,选定场址。而后亲率10万铁道转业官兵,开赴北大荒,拓荒平地,修桥盖房,艰苦创业,在共和国历史上写下了不朽的篇章,为祖国贡献了一个天下大粮仓。

如今在兴凯湖畔,当年王震将军最早踏勘的8510农场10队的土地上,耸立着一座王震将军率师开发北大荒纪念碑。碑文如下:

亘古荒原,渺无人烟,荆棘丛生,走兽之栖。俄族欲垦,未能立锥;倭人觊觎,终成梦幻。唯共产党之雄略,锐意而拓之。公元一千九百四十七年始,垦荒志士挺进。公元一千九百五十八年春,名将王震率将士十万云集于密山,一声令下,斗地战天。茫茫沃野沉寂千年而萌苏,芸芸众生不顾生死而耕耘。荣复军人、地方干部、城市知青、科技人员,历四十载之酸辛,经三代人之苦斗,胼手胝足,深领稼穑之艰,此乃南泥湾精神之延续。血水、泪水、汗水皆融于大荒,农、工、林、牧各业尽现于边疆。此举之壮,宇内闻名,旷世绝前。为不泯其绩,遂建碑以志之。为颂扬其业,撰此文而铭之。来者驻足,忆大荒之变迁;后人记事,缅志士之伟业。悠悠岁月,全赖群贤。青史留垂,拓荒者英名常念。逝者如斯,北大荒精神永存!

碑上镌刻着铮铮铁骨精神,碑下埋着王震的骨灰,他的遗言是:生为祖国开荒,死为人民站岗。至今,他守卫着北大荒,与黑土地同呼吸,与北大荒人共荣辱。

王震将军奉命组织铁道转业官兵进军北大荒垦荒的消息传开后,全国各地掀起了支边热潮。那是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支边队伍里,有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志愿垦荒队员,有从山东、四川等地来支援边疆建设的青年男女,有来自京、津、沪、杭等大城市的知识青年,有地方干部、科技人员以及承受“不白之冤”的“被改造者”,包括诗人艾青,戏剧家吴祖光、李荒燕,作家聂绀弩、丁玲和画家丁聪等人,有从关内移民和当地合并到农场来的农民,有国民党部队起义、投诚人员,也有慕“北大荒”之名、主动来参加农场建设的热血青年……拓荒者在从乌苏里江畔到兴安岭山麓,从黑龙江畔到兴凯湖之滨,方圆5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吹响了“屯垦戍边”的号角。

与此同时,为了更好地认识黑土地这块世之奇珍,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它,防止乱垦滥用,造成生态环境破坏,1951年,国家在黑龙江建立了土地勘测队。2000多名从湖南、福建、山东、河南、辽宁及黑龙江招进来的刚毕业的中专及中学生,成为黑龙江大地上的第一批国土人,开始了对北大荒的勘测规划工作。他们先后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土地勘测,控制面积2125余万公顷,占全省总面积的46.6%,几乎覆盖了半个黑龙江大地;陆续开展了荒地资源普查、土壤普查、草地资源调查及国营农场、牧场和移民新村的规划,所得成果,不仅直接服务于10万复转官兵开发北大荒,还为20万来自山东、河北、河南等省的“闯关东”移民规划设计出439个移民新村村址。这支国土人在规范土地利用、扩大耕地面积、防治水土流失、改良低产土壤、促进生态平衡等方面,同样功莫大焉。

从1947年至1978年的30年间,多民族的北大荒人高举“向地球开战,向荒原要粮”的旗帜,以大规模开发建设为重点,以向国家提供商品粮为目的,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业实践。他们爬冰卧雪,排干沼泽,开垦荒原,创建了113个国营农场,累计开垦出3000万亩耕地。每年,可生产商品粮70亿公斤,按每人每年百公斤口粮计算,可供京、津、沪城市人口吃1年多。他们把过去人迹罕至的“北大荒”,建设成为美丽富饶的“北大仓”,谱写出“北大荒”开发史上灿烂辉煌的一页,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垦殖史上的伟大奇迹。他们所创造的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内涵的北大荒精神,和源远流长的北大荒文化,成为全社会共同拥有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