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科学精神 狠抓项目建设
陇原大地袒露着不同时代的地质体,地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是中国重要的矿产资源大省之一。矿物和岩石是固体地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化的产物,是美的化身,也是地球的记忆符号,是地球物质科学研究的基础。但随着经济的跨越式发展,甘肃省自然资源消耗日渐趋高,一些老矿山(矿床)已经闭坑或濒临闭坑。抢救性采集矿物标本就是抢救性采撷地球的记忆,成为全省广大有识之士的共识。甘肃地质博物馆作为全省实物地质资料和珍稀地质矿产标本典藏和研究的中心,从2014年起,从历史的高度提出并实施甘肃省典型矿床岩矿石标本抢救性采集项目,抢救性采集、鉴定分析甘肃省19个有代表性的,已经闭坑或濒临闭坑矿山的岩矿石陈列标本、大体量标本和观赏性标本,同时,对标本的地质特征和科学内涵进行总结归纳,填补甘肃省典型矿床不同成矿体系、不同成矿部位、不同成因类型岩矿石实物地质资料典藏和研究的空白。从科普角度总结和探讨甘肃省典型矿床矿物学、成因矿物学及找矿矿物学特征,为进一步研究认识这些矿床提供系统的基础地质资料,探索和总结实物地质资料采集、征集、保管、著录和数字化等方面的经验,为构建省级实物地质资料馆藏体系奠定基础,最终全面提升甘肃地质博物馆科普能力建设水平,填补和丰富馆藏体系空白,培养和锻炼一批能够适应新时期国土资源科普基地建设和具备协同创新意识的科普技术管理人才队伍。
抢救矿石标本,堪比地质找矿之艰辛。但甘肃地质博物馆2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担当,风餐露宿,东进西出,经过三年努力,截至2017年底,野外标本采集已经完成,共采集标本2077件。
胪陈科学,科普创作为要。只有将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文化,科研的作用才能最终彰显。于是,2017年甘肃地质博物馆主动策划了甘肃省国土资源——地学科普系列作品创作重大专项。通过创作科普作品、拍摄制作科普视频、采集科普教学系列标本,以可听、可看、可触摸的手段,繁荣全省国土资源——地学科普与文化。
古生物化石是大自然赐给人类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不仅是探索生命起源与演化、探索地球环境演变规律、探索宇宙发展的材料,还是特殊的地质文化资源、科普教育资源和地学旅游资源,在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甘肃地处祖国西北部,特殊的地质环境和漫长的地质演化,在这里遗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古生物化石,是我国化石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比如临夏地区就发现化石点达100多处,产出的化石超过3万件。陇东华池县及其周边地区产出的化石量不少于上万件。然而由于认识的缺乏或偏差,一部分化石已流出省外,更多的散落于乡野柴禾间,失却了它应有的价值和使命。依法加强古生物化石资源的调查研究与登记建档,是开展科普教育和资源保护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此,在国务院和国土资源部相关保护条例和实施意见指导下,2017年3月1日,甘肃省国土资源厅成立了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将办公室设在甘肃地质博物馆,具体履行古生物化石保护的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管职能。甘肃地质博物馆义无反顾承担起“甘肃省古生物化石调查研究及数据库建设”项目,包括“甘肃省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研究”和“甘肃省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集中登记建档与数据库建设”两个子项目。目前,此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推进,该项目的实施,填补了甘肃省古生物化石系统调查工作的空白。
远古与现代结合,科学与人文结合,自然与社会结合,人人与文明结合。甘肃地质博物馆将以新的姿态,开启讲好地球故事、助推社会文明的新征程。
(此文与贾金萍合写)
201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