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5日
重建舟曲,离不开工程选址,更离不开地质灾害治理。甘肃地质工作者将承担26个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分两批实施。
从这一天开始,地质人在舟曲的角色从应急排查地灾隐患转变为灾后重建。
任何建设,离不开地质先行;重建舟曲,更离不开地质工作。不治理地质灾害,不进行工程选址,怎么“重建”?
于是,应急抢险工作结束后,省国土资源系统将工作重心转入灾后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编制上。上下齐心、昼夜奋战,提前20天编制完成了《舟曲灾后恢复重建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规划》,并提请省政府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向国务院专题上报。《专项规划》引起国务院领导高度重视,回良玉副总理做了重要批示。
根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舟曲灾后重建总体规划》,治理范围主要是舟曲县城、周边区域和瓜咱坝新区,安排项目资金8.5亿元,涉及综合治理和监测预警两类共8项。省国土资源厅承担其中的5类项目,而地质灾害综合治理项目有26个,投资7.73亿元,分两期组织实施。三眼峪沟等9处列为首批治理项目。
这批重点项目,责无旁贷地落在了甘肃省地矿局的肩头。
省地矿局从监测院、一勘院、二勘院、三勘院、水勘院等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甲级资质单位,紧急抽调210多名精兵强将,分成6个小分队,开进三眼峪沟、锁儿头等9处威胁县城的重点地段。从2010年8月25日这天起,各小分队按照科学勘查、科学设计、科学治理、科学防范的要求,抢时间、赶进度、保质量,开展踏勘,编写勘查设计。
仅仅3个多月后,舟曲9个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勘查设计,就在北京通过了由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与甘肃省国土资源厅共同组织的专家评审。
根据这一设计,先期安排了8处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其中泥石流治理工程6处,滑坡治理工程2处。备受社会关注的三眼峪沟泥石流治理工程,按舟曲特大山洪泥石流实际发生的泥石流规模为设计标准,将在沟道内布置拦挡坝15座,在沟口至入江口新修2.16公里的排导沟,并在双侧新修总长4.32公里的排导堤。
工程的实施是使地质环境问题由恶性逐步向良性趋势发展。预计,这8处工程实施后,将基本消除泥石流对舟曲县城的危害,并有效保护313省道及白龙江水道,从而保护舟曲县城及严重危害区内三四万人的安全,其减灾效益十分可观。这是其一。
其二,是社会效益。三眼峪沟、罗家峪沟等8处灾害每年因防灾救灾给政府及区内居民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心理负担,严重影响着县区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治理工程实施后,可使政府免除后顾之忧,有利于社会安定和群众安居乐业,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由于地质工作者的设计理念是既治理泥石流沟又绿化美化环境,届时,排导沟两侧空地可开发房地产、绿地或公园,既解决舟曲县城的住房难问题,又为县城居民提供休闲场所。
缚住地质灾害恶龙,必须防治结合。监测预警系统是防御体系必不可少的一环。甘肃省地质环境监测站在舟曲县建立了地质灾害信息动态采集、综合分析和处理、数据远程多端共享、短信通知、无线应急广播和无线LED显示屏发布于一体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用于地质灾害的监测预警、灾害防治工程的效果评估,为防灾减灾提供有效信息支撑。系统可快速、及时、准确地将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信息传播给监测管理机构和广大社会公众,达到最大限度减少人员及财产损失的作用。
多管齐下,监控泥石流。一体化雨量自动监测站,对降雨实现实时监测和数据传输。安放在泥石流域附近或沟口外的泥石流监测系统,可实现监测报警;选用泥位计进行泥石流泥位监测,可准确反映沟道水位变化信息、泥石流堆积物厚度,还可进行泥石流视频监测。
三眼峪是永久的泥石流灾害纪念地。治理好三眼峪,既是对生者的保障,也是对死者的告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