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人的核电情结

地质人的核电情结

当秦山核电站进入工程建设时,地质工作者又亮出了开山剑!

“轰——”1988年深秋,江苏省核地质272大队拉响了秦山核电二期建设工程的开山炮。

这是一支成立于50年代初的找铀专业部队,从70年代末起,他们以“爆破尖兵”的称号活跃在全国核电建设领域和重大工程建设中。如今他们整建制转业,改名为272大队,划归江苏省地矿局。

其时,秦山一期30万千瓦原型堆核电站刚刚动工不到一年,秦山二期两座装机容量为60万千瓦的商用核电站紧跟着上马。这支队伍承接了秦山二期进厂道路施工,为了这一工程,秦山地区的苦咸水,让272大队人吃成了永远的痛!

到过秦山的人都知道,一、二、三期工地相距都在两公里左右,远看属于一个山包,走近方知三者各据一山。一期在螳螂山,二期在杨柳山,三期在塌塌山。地势不算险要,但却偏远荒凉、封闭寂寥。

出海盐县城向南一直驰行,能望到大海时,秦山也就到了。进山再没有了道路,272大队由此要朝杨柳山开辟一条新路。他们在路基旁边搭起帐篷安下了家。不幸的是到达的第二天就有人闹起肚子,全是咸水惹的祸。

这里吃水是头等问题。小河沟里的水是咸的,他们在路基旁边打了一口土井,水还是咸的。这咸水若能省盐倒也好了,可它非但代替不了盐,还含有许多对人体有害的成分,结果是十之八九的人都闹肚子。就这样,明知有害还得“自找苦吃”。随着人员的逐步增加,土井里的水也供不应求,只好吃小河沟里的水。这可是“上甘岭上的救命水”!大家洗菜在河里,吃水在河里,洗衣洗澡也在河里。大肠肝菌甚是猖獗,恣意繁殖。在这荒无人烟、远离村镇的地方,求医用药都不方便。时任技术负责的现任大队长卫九祥,告诉炊事班,每餐饭都给大家发大蒜,大蒜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就这救命稻草,当地都没有,还得从南京往这里一车车地拉。

大蒜打下了肠炎的威风,遏制了腹泻的蔓延,却没能挡住肝炎病菌的肆虐。有4个人由肠炎又感染成肝炎后,再也没有摆脱恶疾的缠绕,爆破技术骨干莫太年被肝炎折磨了十几年,以致2004年去世。

在恶劣环境下打拼的272大队职工,不仅肠胃接受了大洗礼,使他们变得顽强不屈,而且在这里也把技术锻炼得炉火纯青。核电站不允许实行大的爆破,以防震动破坏了地层,加之其时一期已经在进行厂房等地面设施建设,对爆破指数要求特别严格。震动的强度要测算好,技术要求很高,有两个兄弟单位想参与爆破,终因啃不下这块硬骨头而无奈撤军。坚韧不拔的272,又走出了一条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路:先修盘山公路,上到山顶,削掉山顶后采取台阶爆破的形式一层一层往下挖。在爆破时,不能像过去打一个大洞,人可以进去把炸药放置好,而是要打小洞,少放药,按规则来爆破,为此他们专门从瑞典购买了一台机器,设计可行的方案,用半年时间,层层递进,攀向了杨柳山。

越到后面,爆破越难。在秦山二期、三期负挖时,秦山基地已建成的设施越来越多,需要保护的目标自然也就增多,而且建好的机组开始发电,边发电边施工,这样对爆破震动强度要求更严。按照常规的方法,爆破时得在底板之上预留30公分的保护层,进不去大型机器,只能用人工挖。几万平米,人工挖谈何容易?272大队研究出“垂孔一次到位法”,即采用38毫米的小口径钻头打孔,多打孔、少装药,把爆破孔一次打到位,一次爆破成功。

秦山三期是与加拿大合资建设的,他们的这一方法风险太大,加拿大原子能机构的专家不同意。可是272人似乎胸有成竹,就在高出地板几米之上几平方米内点了4炮做试验。炸完后,清扫干净,再用水冲洗、擦干,检查没有一点震裂现象。这一创新终于赢得外国专家的首肯。用此方法他们成功爆破了400多次,震波没有一次超过规定。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总经理蒋心雄在现场惊叹道:“这个队,真是一支战无不胜所向披靡的精锐啊!”

他们通过十几年的总结、探索和积累,撰写的《大型基坑开挖爆破技术研究》一文,2000年获得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科学技术一等奖。这项在特殊环境条件下提炼出来的高难度爆破技术研究,不仅在国内独树一帜,而且在国际同行中也具一定影响。

这种“钻山虎”的精神来自哪里?来自地质人对祖国的赤胆忠心,也来自热爱地质事业的殷殷情怀。他们,为了共和国的核电事业,谱写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

三门核电站工地炸药库管理员刘跃夫妇,在一座孤岛上厮守了14年。自从1992年进驻三门以来,再也没有撤出。这里孤寂、枯燥不说,他们所选的炸药库,原为台州地区的海洋观测站,更是浙江省有名的“雷电区”。在这样危险恶劣的条件下,刘跃夫妇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2005年8月,台风“麦莎”经过浙江时,他们的小屋被吹得支离破碎,台风过后,他们再自己动手修葺。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随时可能出现雷雨狂风天气,刘跃一步也没有退缩。没有双休日,没有节假日,14年没有一次申请调离。1995年夏季的一天,刘跃忽然接到母亲病危的电报,当时,工地上正好有一大批爆炸物品出库。刘跃犹豫了,是回家看母亲呢,还是坚守自己的岗位?好男儿忠孝不能两全。刘跃痛苦地选择了后者。他心里暗暗思衬:见不上母亲,是难受自己一个人,要是炸药库出了事故,可是痛苦无数个家庭啊。及至如今,刘跃谈及此事,他的眼里仍然闪动着泪花,一个七尺男儿,一个从小就被家乡父老称之为孝顺的儿子,却到母亲临终时都没有看上她老人家最后一眼。从此他咀嚼着沉淀在心中永远也抹不去的痛。

冬去春来14载,三门核电站似乎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的情感牢牢地攀附在那个孤岛上。2005年他的儿子考上大学,爆破公司给了他一周假,让他陪儿子好好在南京玩几天。哪知,他只陪儿子在南京玩了两天,就把儿子打发回老家,自己又返回了三门工地。

272的职工如此,领导呢?“职工在哪里,心跟在哪里!”军人出身的队长卫九祥脱口说出这句话。272大队现有300多名职工分布在全国核电站建设工地。核电建设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职工一去,就是两三年,所以年轻职工的婚姻大事成了卫队长的牵挂。为此他想了好多办法,去年专门和南京相邻的单位搞了青年联谊活动,火速从各工地召回单身职工,希望在联谊会上,丘比特的神箭能击中这些年轻人。同时,在每年接收大中专院校学生时,特别注意引进女学生。甚至为了职工,卫队长使出封建家长制的做法。队上的几名技术骨干一晃二十八九岁了,可是年年在核电工地,到哪对象去?两年前,别人介绍一名环境专业的女大学生来求职,卫队长一看人比较精干,第一句话就问:“你有对象没有?”回答没有。又问:“你愿意不愿意在我们队上找对象?”回答愿意。他说既然愿意,现在就看对象,如果同意,就接收你。于是一场现代的速配婚姻在272大队会议室几分种搞定。这就是爆破公司技术骨干陈雄武的速配婚姻故事。据说新婚才几日,陈雄武因牵挂着山东海阳核电工地的事,就返回工地。如今几年过去了,他们小两口恩恩爱爱,相互体贴,理解和信任缔结了他们的幸福。采访得知,272大队好几名技术骨干的婚姻都是这样“速配”的,同事们戏言:他们先结婚,后恋爱,核电为媒。

在秦山核电基地,气势不凡的“秦山隧道”,也向我们讲述了一段地质人的核电情结。

在这里施工的,是浙江省地勘局核工业井巷建设公司。

当时他们的驻地在江西省宁都县黄陂镇,他们搬家,从黄陂到宁都、经南昌、过杭州、抵海盐秦山,1000多公里,人员还好说,那大大小小几十台设备,搬来移去,容易吗?当时很多人不愿意干,尤其是年轻的夫妻更不愿意分开。

那么,这工程又是如何承接的呢?

话得从头说起。

这支地质队的母体是浙江地勘局湖州262大队,原属于核工业华东地质局,几十年来一直是以找铀矿为主的探矿队,驻地在千年古镇——江西黄陂。

1991年,江西的冬季,阴凉萧瑟。那天,突然来了20多名专家,打破了黄陂的沉寂。秦山核电联营公司组织20多个专家对全国从事地下工程施工的单位进行考察。专家们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细致深入地对这支队伍过去找矿及地下施工工程进行了评估,对队伍整体状况进行了调查,对装备进行了考察。经过三天的问闻望切,最后评价说,这支队伍素质好,施工的工程质量有保证,信得过。

这就意味着,在全国20多家施工单位中,秦山隧道工程交给这支队伍干了。

尽管长途转移,困难重重,因为是第一次涉足有前途的核电领域,262大队决定:“干!”

1992年6月,秦山隧道工程的第一炮由井巷建设公司点响了。

这是开赴秦山二期厂区必经之道。全长1200多米,施工时间整整两年。施工人员克服远离亲人、水土不服、寂寞枯燥等诸多困难,于1994年夏天如期完工交付验收,被核工业部评为样板工程。秦山隧道的优质施工,赢得了秦山核电联营公司的高度赞许和信任,创下了地质队伍参与核电站工程建设的新纪录。这一成就,大长了井巷建设公司职工的志气,也使他们在核电领域的威名大振。从此,他们心系秦山,伴随着秦山核电站走过了15年的岁月。

继秦山隧道之后,这个公司又施工了秦山二期厂区9公里长的UB一二三道围墙。再往后,他们基本没有承接大的项目,每年都为电站做一些修修补补、零敲碎打的活儿,尽管如此,他们坚持没有撤出秦山。

在秦山二期厂区边上,有一个简单的二层楼小院,门面上刷写着“核工业井巷建设公司”。与现代气派的二期厂区相比,这个小院确实太不显眼了,它寂寞地守望着秦山基地建设的每一天。

院子里有一个自制的简易工棚,里面钢筋、铁棍、三角铁等,码了一叠又一堆,工人们在这里叮叮当当,又焊又接的。原来,他们根据厂里的维修需要,动手自制产品,这样比市场上成本低得多。在一排办公室的边上,有一间“文明学校”。项目部甘经理说,核电站出出进进都是顶尖人才,他们融入这个圈子一点也不甘落后,经常在这里组织职工学习。

寂寞地痴情地坚守,谁能简单地说清楚是为什么?当看到头戴安全帽的甘建平经理,这里摸摸、那里敲敲时,谁又能看出他本不是电厂的人?正如秦山二期劳动服务公司的戴主任说的,秦山核电站厂区每条道路的路面上都有他们滴下的汗水。

资产分有形无形,效益也分有形无形。有形的都是可计数,那么就是有限的,无形的却是无限的。譬如说,井巷建设公司有秦山核电工程创下的无形的效益就无法计算。无形却未必永远隐形下去,有些在公司今后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渐渐显化了。

首先,凭着在秦山创出的声誉,2001年,当浙江三门核电厂应急道路招标时,井巷建设公司在22个参与单位中力挫群雄一举中标。这段总长3.6公里的道路,包括长640米的猫头山隧道,总中标价3000多万元。三年的施工中,原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李定凡、现总经理康日新多次到现场视察,给予很高的评价和鼓励。2004年竣工通车后,曾培炎副总理到三门时多次评价隧道“打得漂亮,造型美观,质量高”。这又是一个“部优工程”。

与此同时,2003年4月,三门的第二条进厂道路公开招标,全国19家单位竞标,井巷建设公司又是稳操胜券。从此,井巷建设公司又在三门扎下脚跟。截至目前,国家和浙江省在三门核电厂动态投资6个亿,井巷建设公司已经完成2个亿的工程量。2005年,仅井巷建设公司就拿走三门50%的投资。

技高名旺。目前在全国核电建设领域,浙江核工业井巷建设公司已是声名赫赫,贵友如云。用常务副总经理黄显忠的话说,无论在哪里建核电站,无论哪次核电项目的招投标会上,能有一半人是他们的老熟人。这话多少带了些自豪的口气。

浙江省核电站都建在海边,从三门起,选址时不仅进行陆地的地质工作,也进行水域的地质工作。说起这个进步,不得不提江苏省工程物理勘察院。因为我国第一个水上物探竟是他们在三门无偿进行的。

那是1995年夏季,三门核电选址如火如荼,听说有单位做了水上物探,他们也提出承担,因为没有把握,业主并不信任,他们只好提出无偿试验,于是开展了两条物探浅地层试验。专家评审,觉得成果很好,从此,他们在核电领域的水上物探工作一发而不可收。先三门,后田湾,接着到湖北、江西、湖南进行了三个内陆核电站的选址,尤以水上物探著称。

水,是生命之源。位于杭州湾畔的秦山核电站,生产运行和冷却有大量海水供应;可是生活用水呢,有足够的淡水保障吗?于是在秦山一期发电之前,1989年冬天,浙江省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大队接受浙江省地矿厅的指令,开展了为秦山核电站寻找地下水水源地的任务。

他们在周边39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进行水文地质调查,基本查明了区内可作为集中供水水源地的水文地质条件,并通过多孔和单孔抽水试验,取得了丰富的水文地质资料,查明了淡水水质特征,利用计算机建立合理的参数,取得较为准确的数据,预测地下水的允许开采量,为秦山核电站提供了一处场外应急供水水源地。这个水源地的报告,打通了他们走进核电站的道路。从1993年至今,他们为三门选址、修建厂路、勘察隧道、四通一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