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山上的特殊来客
这是寂静的青藏高原冰山上的一群特殊来客。
每天伴随青年突击队员们的是高寒、缺氧、冰雹、雨雪、强紫外线,但这一切并没有削弱他们的热情,反而让他们学会坚强,学会思考,懂得感恩,荣于敬业。年轻人的品格快速得到升华,为“地质”这个代表博大精深的词,注入新的光泽和温度。
6月的一天,冷布岗日项目组马涛、火久伟等人上山去测剖面,从弃车徒步开始,趟河、遇雪、迷路、陷车、抬车,折腾30个小时才找到路,回到驻地。其间,还有马涛与母熊和熊宝宝友好地擦肩而过,黄登鹏与六匹狼对峙,这些刻骨铭心的记忆,都是他们一生的珍藏。
吃过大苦,必藐视小苦;爬过险峰,便小觑高山。2012年11月,冷布岗日项目组收队撤出途中,路经一座标示“海拔4800米”的山时,地质组组长李进喜竟笑侃:“这么个小丘陵,好意思写上海拔!”此话成为大家对于高原永久的趣谈。
毕业于昆明理工大学的重庆小伙子吴勇,智慧机敏又温文尔雅。2012年,听到院里中标西藏项目,主动申请加入青年突击队。担任岗嘎项目技术负责后,他更加雄心勃勃,卯足劲儿想把工作干好。不论山高坡陡,每天带领地质员至少跑10—15千米的路。一天,他和同事去测剖面,地形坡度达40多度,从上午10点一直干到下午4点时,已感精疲力竭。谁知返回的路上,全为悬崖峭壁,怪石嶙峋,坡陡路滑,碎石乱飞。回路无望,天又渐暗下来,同志们性命系于两脚,只能绕远道谨慎而行,回到汽车跟前时,一向强壮的他像虚脱了一般,连说话的力气都没了。他算领教了恶劣环境的厉害。
同志们的安全,最让负责人揪心。张志平挠着头皮说,最害怕的是打雷和闪电。因为海拔高,离“天”更近,且无所躲藏,当地牧民时常有被雷击致伤的。而高原气候变幻莫测,防不胜防。有一次他们两个组分别在山腰和山顶干活,通过对讲机可以联系。天气本来晴好,不一会儿天公突然发怒,迅雷闪电裹着急雨猛砸下来,甚是危险。在山腰的张志平想到山顶那组彻底没有躲藏之地,很是担心,呼叫半天无果,他心急如焚,后背直冒冷汗。最后呼叫驻地救援,才终于和他们会合,原来是副项目负责焦世文,一个富有理性而博学的年轻人,沉稳而睿智,指挥并带领大家成功地躲过了这个让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日子,闪电如火链般在空中飘舞,打雷如同窜天炮一般在头顶乱响。
陕西富平小伙儿段凯,2012年7月从长安大学毕业后直接到单位报到,被单位续编进西藏青年突击队。其时,大部队已经出队两月了,毛头小子顾不得多想,报到第二天就出发追赶大部队。到拉萨后,本应休整一周,他却急于和大部队会合,待了两天就赶往工区。不料,第一天上山测剖面,当时海拔5000多米,小段感到胸口闷闷的疼痛,呼吸也越来越急促,血像是要迸出来的感觉。队员们急忙把他护送到汽车上休息,他居然沉沉地睡了一觉。这次惊险让大家都吃了教训,高海拔地区,得有缓冲,得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