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带你看桃花源

我带你看桃花源

“晋太元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五柳先生笔下,那个自给自足、和平恬静、人人自得其乐的世外桃源,现世有吗?

有!

在哪儿?

贵州湄潭。

别开玩笑了,贵州是全国……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去看看呗。

这是贵州回来,我多次在不同场合与朋友的聊天对白。

从贵阳出发,过了遵义,当你看到地势越来越舒缓,山形越来越圆润,田野越来越丰腴,村庄越来越典雅,那就是湄潭了。峰岭河谷交错,坝地池塘相偎,处处莺歌燕舞,山披绿装,水扬清波,风过茶海,香飘醉人。旅游景点遍布全县,农家乐鳞次栉比。沃野绿浪滚滚,小河鹅鸭戏水,游客临河垂钓,农户田间耕作,一副天成怡然美景。

这里有江水依依、玉带缠绕的县城。一条湄江环绕还嫌孤单,城南遇见湄水河二水合抱回流,汇为深渊,弯环如眉。城坐石坛,横卧两岸。半城杨柳半城河,柳拂河颤,河欢柳笑。屋舍依山而建,依水而立,错落有致。沉迷间,一仰头,“天下第一壶”香气缭绕,撩拨得你不住下不行。

这里有浙大西迁故址。1940年,饱受日军炮火追炸的国立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下,辗转江南六省,拖着疲惫之躯来到了湄潭,谱写了抗战史上一支“文军”长征的故事,在湄江河畔创造了现代科教史上的奇迹,使湄潭成为“科学教育圣地,求是创新摇篮”。吸引了一大批科学巨子、学界精英,在物质条件十分艰苦的逆境中,胸怀报国之志,秉承“求是”传统,茅草屋内,桐油灯下,箪食弦歌,孜孜不倦,创造了众多举世闻名的科研成果,竟培养了52位两院院士,使浙江大学迅速崛起为中国著名的高等学府,赢得了“东方剑桥”的美誉。从此,湄潭被打上了深深的红色文化的印记。时为浙大教授的东方第一几何学家苏步青教授吟诗道:“杭州天然美,湄潭亦天然。”

这里有西部茶乡。在湄潭,凡山皆青绿氤氲,凡水皆旖旎碧澄。由此,1939年,民国中央实验茶场落户湄潭,于国家山河破碎之际,在湄潭拉开了中国茶业的帷幕。至如今,永兴的万亩茶海,一层层,一重重,波连波,浪滚浪,直涌天边。经茶姑香手侍弄,株株昂扬挺拔,行行整齐气派。“茶海三月一片忙,彩蝶纷纷飘茶行。谁织锦绣湄江边,献给大地作嫁裳。”入得茶海,便是进入绿色世界,空气中弥漫着大量负离子,花香茶香一股脑扑来,入人七窍,沁人心脾,让你陶醉,直至物我两忘。

这里有名扬天下、进贡朝廷的茅贡米。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独特,海拔、日照、降雨适中,水为河水,田为油砂地,所产大米米粒细长、腹白小,蛋白质维生素含量极高,油分充足,蒸出的米饭油亮滋润,气味芳香,入口松软。邓小平到贵州视察时,吃后连声称赞是“米中茅台”。

这里有全国民主法制示范村,民风纯朴,稻鱼同生。这里有……可圈可点的太多了,正如贵州省省委书记、省长赵克志意味深长的评价:“湄潭是最不像贵州的贵州的一个县!”

湄潭尊重自然,自然造化湄潭,湄潭的发展是低碳的、和谐的,是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所以一走进湄潭,脑海就蹦出“世外桃源”这个词,就想起五柳先生的《桃花源记》。只是那个世外桃源,是虚拟的,是因东晋王朝“百司废弛”积重难返的腐化现象,使陶渊明忧患不止,愤懑不息。“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聊且凭化迁,终返班生庐”。由此寄情笔端,安放理想。日月轮回,山川易主,当历史进入21世纪,华夏国泰民安、风清景丽,贵州发奋图强、后发赶超,湄潭珍视天赐、人勤地助,不居功不自傲,萌发了更为远大却又最为纯朴的理想:建设中国最美乡村。

是乡村。炊烟袅袅、鸡鸣犬吠、蛙鸣蝉叫、池塘鱼跃、邻里相亲的乡村。

湄潭县的一位本土作家说,山到了湄潭,就变得清秀,不再凶险;水到了湄潭,就显得清澈而温婉;人到了湄潭,心就会淡定下来。怎么样,朋友,如果你对中国传统文化心怀敬仰,请到湄潭。如果你愿意解甲归田,我们一同去当代桃花源,做一介耕夫,躬身大地,闻朝露,沐夜风,枕清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