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谢共产党
“听党的话,跟党走!”两路口村民共同的志向。党组织,在两路口村,是灯塔,是旗帜;党员,是一种荣誉,也是一种义务。支部对每个党员设岗定责,建立相应激励机制。这几年村民要求进步的人很多,党员已发展到56名,今年又有7人递交了入党申请。村里针对急困情况建有“重大灾害求助制度”,2012年有两个得肺结核、尿毒症的,村里给每人捐款8000元。今年四川芦山地震后几天,有村民给唐支书打电话问:啥时候捐款呢?村民自发捐款3000多元;对独生子女户建有奖励和帮扶制度,去年二女户杨登海建房缺少资金,村委几人帮助找到一个单位,给帮扶了10吨水泥;建有各种奖励表彰制度,每年拿出2万元评比奖励优秀党员、先进村民、好婆婆、好儿媳、优秀外出务工人员、优秀教师、优秀留守儿童等,奖励额度最高500元,最低200元。
“不在钱多少,有了激励机制,农村工作好开展。”村支书说。
每年,村支部都要民主评选先进党员。这里的民主,是绝对民主,不采取无记名投票,而是眼对眼、口对口地推荐。荐有荐的依据,否有否的理由,一二三四明举明辨,让每一个先进者更有信心,每一个落选者心服口服。
我写这篇文章期间,与唐支书通过一次电话,他高兴地告诉我,今年村里又考上14个大学生,其中二本以上12个,重点的7个,三本1个,大专1个。
好消息,好消息!让我们对两路口村充满憧憬,不久的将来,即是一个人心向上、尊礼重教、和谐繁荣的新农村。
在湄潭,这样的农村不在少数。
马山镇创新占补平衡法,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天城乡整合资源建成了一个宜居的“天上的街市”……
我忍不住想再拖长几笔写写一个阳光灿烂、歌声缭绕的村子——田家沟。
不是天上的太阳格外照耀了这里,是村民的笑脸绽放了又一种阳光。进了村口,有一面石墙上喷绘了一张巨型照片,上面是村里42户人家的42张笑脸,个个笑得灿烂、自然、由衷。他们为什么这么高兴?
还不是三农问题的破解,使村民过上幸福日子呗!
走进村子,盈盈一塘碧水倒映着房舍、树影、笑脸。翠竹环抱,绿树环绕,鲜花芬芳,小楼别致。亮、绿、清、幽,又一处社会主义新农村!
当地人讲,过去田家沟流传的歌谣是:
田家沟,烧木炭,
卖炭得钱换油盐。
稀泥烂窖出门苦,
爹妈衣服儿女穿。
哪年哪月时运转,
朝朝日日当过年!
这是旧时田家沟人生活的真实写照。
新时代,种有好田,住有好房,就医养老不用发愁,上岁数的人做梦都没想到会过上这样的好日子。纳凉唠嗑时,你一言我一语地数算起党恩来,一个有心的老人激动地说,咱为什么不编成花灯让花灯队唱唱?
对,重编。于是,就诞生了这民间创作《十谢共产党》:
一谢共产党,翻身把你想,
以前我们做牛马,现在人人把家当。
二谢共产党,吃饭把你想,
以前忍饥又挨饿,现在温饱奔小康。
三谢共产党,穿衣把你想,
以前穿的蓑草衣,现在毛料新时装。
四谢共产党,住房把你想,
以前住的茅草屋,现在砖瓦新楼房。
五谢共产党,走路把你想,
以前走的羊肠道,现在道路宽又广。
六谢共产党,照明把你想,
以前照的桐油灯,现在电灯亮堂堂。
七谢共产党,上学把你想,
以前一堆大老粗,现在两基一扫光。
八谢共产党,看病把你想,
以前有病无钱医,现在医药能报账。
九谢共产党,致富把你想,
以前种粮要上税,现在免税还补偿。
十谢共产党,养老把你想,
以前抚儿来防老,现在放心政府养。
这《十谢共产党》被村里自发组织的花灯队从村里唱到镇上,从镇上唱到县里,从县里唱到省里,从省里唱到中央电视台。直至唱出了名。
人间仙境般的田家沟村
这歌词,朴实得如一块老土布,然而它是一帮泥腿子的心声,是他们凭着对新生活的热爱,凭着对共产党的感激之情,发出的肺腑之言,让人感觉有泥土的味道,有茶叶的芳香,愈闻愈亲,愈嚼愈香。不仅由花灯班子到处走村串户传唱,而且书写在小木牌上,一字排开,立于村道旁,寓教于乐,寓乐于教。吃着绿色的茶,喝着绿色的山泉,蒸着绿色的大米,住着别致的小洋楼,就是一个磁铁疙瘩,也止不住激动,忍不住赞美。
田家沟村民洋溢的笑脸,田家沟村飘荡的花灯,时时感染着来这里度假旅游的外地人。面对这张照片,一位来自城市的文学女青年这样写道:
我吃惊那些脸庞,我吃惊那些脸庞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丝忧愁,是因为他们是发自内心的笑容。我吃惊那些脸庞是因为他们没有一丝做作与矫情。
贵州大学一个教授和夫人来田家沟后,站在这42张笑脸前,久久凝视,感慨地说,过去游历过不少地方,所见塑像不是历史名人就是当代伟人,田家沟村却把村民自己绘到了村口,这不仅说明村民们过上了幸福生活,更说明村民们活得有尊严。习总书记说要让人民活得有尊严,在田家沟已经实现了。
2010年夏天,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的刘云山一行来湄潭视察,在田家沟村农民文化广场观看了花灯戏《十谢共产党》后,高度赞扬说,你们唱出了基层党委政府与老百姓的鱼水情,唱出了湄潭欣欣向荣的和谐新农村景象。
600多年前,元末明初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刘基(字伯温)曾有这样一个著名的预言:“江南千条水,云贵万重山,五百年后看,云贵赛江南!”
600多年后的今天,刘基的预言在湄潭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