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国土人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没见过诗人艾青的泪眼,但他的这句诗用来形容一个人最为恰当。她是我此行贵州采访中一个重量级人物——省国土资源厅党组成员、总规划师董晓峰。我说重量级,不是指她的官职,是指她的魄力,她的魅力,她的影响力,她的带动力,和她传导给我的正能量。
尽管她几次叮嘱,不要写她个人。可是写贵州的土地整治,跳过这个人,那是败笔,我做不到。我只放在最后来写,恳请董总宽容。
董晓峰五十开外,高挑身材,偏瘦型,短头发,演讲型口才,干练却不失温柔,知性又充满女人味,眼睛长得与著名演员归亚蕾特别像。祖籍湖南常德市,十来岁时跟随军人父母来到贵州。在贵州生活了40年,她的性格、爱好、情感融入了很多黔山贵水的因子,口音全然是贵阳腔。曾当过大学教师、干过新闻,最近十多年,做起了土地官。从此,她的每一根神经,紧紧地与土地相牵,她的脚步,总行走在贵州的山区、丘陵、田野、工地和调研、叩问、交流、谋划上。这是位特别投入、特别敬业的人。
董晓峰管的是耕地保护、地籍管理、土地行业技术质量。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党组这样的分工,让人尽其才,实在英明。学农出身,她既懂农业,又体恤农民;教师出身,既能讲课,又会设计。“全省建设用地报批系统软件”就是她参与设计的。一谈土地整治的意义、思路和方略,她双瞳剪水,思维、语言、包括呼吸都充满乐感,如痴如醉,流畅自如。讲到艰难处,却又梨花带雨,泪光点点。
她说新形势下,贵州省对土地整治提出了新的要求,土地整治不再是单一的土地整治,而是包括“山、水、田、林、路、村、人”在内的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特别是加进“人”这个要素,既要体现人的意愿和需求,还要提高人的素质和文明程度。
2012年2月底,国务院在云南昭通召开了乌蒙山区域扶贫攻坚启动会,指定国土资源部为乌蒙山区域扶贫攻坚联系单位。国家发改委主任、国土资源部原部长会后立即到贵州威宁县考察,感受到了土地整治给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巨大推动和深刻变化,表示将积极支持在贵州乌蒙山片区开展一批土地整治重大工程,使之对扶贫攻坚产生深远影响和示范效应。现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贵州原省委书记栗战书,也多次对实施贵州省乌蒙山区域土地整治重大工程做出指示。
这是大好机遇。省国土资源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编制了《贵州省乌蒙山片区“兴地惠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以下简称“兴地惠民”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这个报告,总策划总设计就是董晓峰。她组织了厅土地整治中心、土地开发中心、勘查规划研究院等6个事业单位近200人的班子,加班加点,不到三个月就拿出近100页的可研报告。
关于“兴地惠民”工程,第一章中我已经做了详述,现在要说的是,这项工程涉及10县1镇,面积接近200万亩,总投资得七八十个亿,本省财力不济,想争取上升为国家重大工程,求得中央资金资助。
这样,自去年春天起,董晓峰带着人马七上乌蒙山,可研报告数易其稿后,报送国土资源部。年底,贵州省国土厅与部有关部门联合在北京召开专家咨询会,邀请了20多位专家院士出谋献策。200人耗时多半年的成果,多么期望得到专家的首肯和支持。谁料想,专家们站在全国的高度,以各自不同的角度看贵州,先后提出40多条意见,光敲打、梳理这40多条意见,竟耗时半天。其时北京正遇雾霾天气,会场的空气格外凝重、压抑,贵州国土厅的同志们感觉一盆一盆的冷水泼来。终于,待会议结束,专家离席后,董晓峰“哇”地一声号啕大哭起来,同志们默默地守在一边,无言劝慰,无力劝说,一任哭泣来排解她多日的压力,一任眼泪冲刷她内心的委屈。
我思量,董晓峰的哭,与性别无关,与情感有关。虽为女性,她是拿得起放得下、经过风雨见过彩虹的人,不会因一次失利当众失态。实在是她投入太多、付出太多。从2011年起制订规划、N次实地调研、编写报告,厅内审、省初审、再到部级专家审,哪一项哪一次她不得劳神费心?
“你说得对。”省国土厅土地整治中心主任周忠富接过话头说:“这个工程涉及面广、内容多,大小50多个项目从海拔600米到2500米区域条件不等,每个项目既有自己的特色,又要形成一个整体,背负了项目区脱贫这个宏大的功能目标,最难的就是这么多项目的衔接,每一次修改,技术人员都得五加二,白加黑。董总付出的就更多……”
开弓没有回头箭。回到贵州,董晓峰和她的可研班子,虚心采纳专家们的意见,开始了又一轮的报告修改完善。每天晚上董晓峰戴着老花镜,趴在电脑上过手“活儿”,一熬就到凌晨一两点。
老公劝她:“年过半百,不能这样蛮干了,身体第一。”
她一笑:“放心,明天我照样精精神神的。”
她总是给人以激情饱满的印象,那是因内心有一个强大的意念在支撑,唯有淡淡的黑眼圈和略微浮肿的眼袋最易泄露机密,那是与她朝夕相处的同事们最能读懂的内容。
今年7月中旬,他们又请来国土资源部土地整治中心、西南大学、中国林业大学、南京大学、中国水利水电研究院等六七位专家到乌蒙山区现场调研论证。我在他们之前三天到达,因此,只与董晓峰打过两次照面,她忙着陪专家调研。
她的故事,我都是从其他采访对象那里听来的,甚至在我去的每一个县、每一个项目上,大家都会提到“董总”。
遗憾的是,这次论证,又没通过。论证评审会是实地调研后回到贵阳召开的。专家们各抒己见,意见多端,但目标是一致的,那就是让乌蒙山区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最为科学、最为合理地上马。那天,激动的不止董晓峰,贵州省国土资源厅党组书记、厅长朱立军慷慨激昂,一腔陈词,让会场很多人动容。他讲乌蒙山地区老百姓的渴求、他讲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决心和压力、他讲贵州国土人的努力和贡献,字字滚烫,句句挠心。不说多的,光是2012年贵州国土资源厅上缴国家土地收益金10个亿,国家回拨贵州土地整治费1.2个亿来看,贵州的贡献不可低估。
本来董晓峰也得表态发言。可是,她始终没有开口,沉默到底。她只能沉默。可那种沉默,比排山倒海更猛烈,比万马奔腾更呼啸!
同志们面面相觑,祈愿时间不要滴答滴答地走,而是以光年的速度飞逝,把当天的郁闷带走。
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智者,不会守着黑夜追赶月亮,只会迎着晨曦向往太阳。
第二天,大伙儿又看到一个风风火火的董总如常提前上班。第一件事,是召集大伙开会。不泄气、不抱怨、不放弃,找原因、找漏洞、找不足。
她说:“同志们,作为贵州的一分子,乌蒙山区需不需要实施土地整治我们最清楚,贵州老百姓的诉求我们听得最多,难道你们忘了吗?难道我们能半途而废?”
当然没忘。
当然不能忘。
省土地整治中心工程师周勇眼前浮现出一个久违的场景:上世纪90年代初,他下基层搞测量,一天中午,在一户老乡家吃饭。主人端上来一碗面条,肚子饿极的他,端起来呼噜呼噜就吃完了。主人再端上来几碗包谷饭时,一看面条不见了,愣在那儿。原来,那一碗白面面条是当菜供众人就着吃的……
省国土厅耕保处处长李文学耳边响起几个布依老人颤抖的声音:“感谢共产党,感谢政府,感谢国土厅。”那是2006年6月,望谟县遭受了特大洪灾,50多人死亡,400户群众的房屋倒塌,大量田土被冲毁,正上市的蔬菜和半成熟的庄稼颗粒无收,老百姓惊慌绝望。省国土资源厅马上责成土地整治中心10多人下去,安排了700多万元的土地整治项目,修河坝、整理水毁地,以最快时间恢复了耕地,老乡们感激涕零,作揖致谢……
省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朱江苏想到的是,一年前,厅里组织大伙儿考察取经,去宁夏,去内蒙古,去黑龙江,再次对比,寻找差距……
会议室陡然升起一股强大气场,大家的心被冲击得勃勃跳跃,共鸣成一句无声的誓言:乌蒙山不脱贫,国土人不罢休!
朱立军慷慨激昂的表情我能想象得到。虽然我没有见过他,但自接受贵州这个任务后,我用百度搜索,阅读或观看了多期他的专访。去年半年内,他三次上过中央媒体。这个学者型领导,每一次都显露出中气十足、运筹帷幄、雄心勃勃、气场宏大。就“贵州国土资源管理工作如何保障全省‘加快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后发赶超’”这个问题,朱立军是这样回答记者的:“当前,贵州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期,国土资源管理任务十分艰巨,要‘破两难、保发展、促跨越’,只有通过‘争取增量、盘活存量、集约节约、创新土地利用方式’,才能破解用地瓶颈,缓解用地矛盾,保障建设用地需求。”
7月5日,贵州省2013年度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竞争立项会在贵州召开,有60多个县参加,每个县都是县长亲自率兵上阵。会上设有专家组、监审组。程序是每个项目先由项目可研编制单位汇报、申报单位陈述、专家组长点评、专家组成员打分,最后由监审组确认。听说会上竞争激烈,我有意去“蹭”了一顿饭。谁能想到,这哪里是吃饭呀,分明是会议的延续,张嘴巴的多,动筷子的少。各县的同志还在为本县申述,争取支持率。
正安县新任女县长邓兆桃陈述时,超了时,饭桌上她解释说,国土厅把中央的农村政策吃得这么透,贯彻得这么好,把土地整治与地方政府的工作贴得如此紧,她大受启发和感动,实在是想多把基层的呼声反映上来,盼望立项成功。她满杯满杯地给大家敬酒,杯杯溢着一个父母官争项目的真诚心意。
情可鉴,理可晓。论到产业,工业也好,商业也好,都受大气候大环境影响波动厉害,唯有农业产业,都相对稳定,东方不亮西方亮,堤内损失堤外补。董晓峰强调重在尊重自然,凸显地域特色,引进现代化农业的经营理念。不能一说现代农业,眼睛就死盯着大田大坝、机械化耕作。
直接也好,间接亦罢,我感觉贵州的发展正快马加鞭,贵州的干部正豪情满怀,贵州的老百姓正干劲蓬勃。可谓人心思进,只争朝夕。
行将结束这篇文章时,我内心真诚地祝愿,《贵州省乌蒙山片区“兴地惠民”土地整治重大工程》早一天通过国土资源部批准立项,早一天大规模开始实施。因为,乌蒙山区的土地整治,是时代的诉求,最能体现国家土地整治战略的意义;因为,贵州尽快实现富裕,是国家兴旺发达、实现小康的一个重要标志。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