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农业航母”

第四章 打造“农业航母”

实施农村土地整治,是党和国家从保护耕地红线、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做出的重大决策,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根本大事。

黑龙江首先看到了希望,黑龙江更率先抓住了契机。

因为黑龙江肩负的责任比哪个省都更为重大。

这里有我国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这里是世界仅有的三块黑土区之一,这里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耕地和基本农田都占全国的十分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累计为国家提供了占全国七分之一的商品粮,养活了中国3亿多人口。

然而曾几何时,黑土地告急!除了上面所述江河泛滥、水土流失、风蚀沙化等灾害外,在近两亿亩耕地总量中,中、低产田比例占到70%。在普遍的原始耕作条件下,田块杂乱,沟渠淤塞,道路泥泞,漏水跑肥,缺林少路,地下水透支,丰富的水资源过境而去,农民广种薄收,靠天吃饭,付出了极为艰苦的劳动,收成却不尽如人意……

这现实成为压在黑龙江省领导心头的一块巨石。

“如果再不整治,‘北大仓’也许将成为书本上的一个历史名词。”专家们的疾呼,振聋发聩。

这声音,震撼着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领导的心灵,敲击着黑龙江国土人的心灵。他们发愤要肩负起历史使命,改造这片沃土,赋予它更高、更好的生产能力。只有打好现代化大农业基础,才可以筑牢国家的“可靠粮仓”。

2001年,一个历史应当铭记的年份。黑龙江省以增加耕地数量为工作重心,从开展废弃地复垦、玄武岩未利用地整理、盐碱地整理改造起步,率先在全国拉开了农村土地整治的序幕。

盘子大、任务重。只能由易到难,步步深入。2001年到2006年,对滩涂、荒草地等未利用的宜农土地进行开发,对挖损、压占破坏的土地或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进行复垦,初步探索出了适宜本省实际的土地整治工作办法。

2007年,是转折之年。黑龙江省土地整治创新机制,实行“两权分离”,各级人民政府走向了土地整治的第一线。统筹规划、规模推进,依法建设、严格管理,实施跨区域跨流域治理,一番整治呈现出全省一盘棋的生动局面。

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2008年,黑龙江省三江平原东部地区土地整治工程被列为国家重大工程。配套项目百余个,黑土地上,重大工程、重点农田示范、矿山治理遍地开花,为打赢全省土地整治攻坚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0年,黑龙江土地整治结合新农村建设谋篇布局,大手笔规划,大面积建设,大规模增地,大幅度提高粮食产量,开启了统筹规划、整村推进、综合整治的新里程。一个重要纪事是副省长于莎燕代表省政府与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签订了关于“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省”建设的部省协议,把黑龙江的土地整治工作给予更高定位,赋予更加丰富的内涵。

盘点2001至2012年间,全省共立项实施各类土地整治项目721个,累计投入资金167.84亿元,建设规模2067.61万亩,新增耕地174万余亩,涉及72个市县及农场,惠及近百万人,人均年增加农业直接性收入达2500元。增地率位居全国之首。

弹指10年间,黑龙江省农村土地整治工作走过了一段光辉的历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从试点、示范,到规模化、基地化,经历了探索推进、规模化建设、统筹规划、整村推进、综合整治的历程,摸索建立了“政府主导,国土搭台,部门配合,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和省政府批准项目计划和市县政府实施建设管理“两权分离”制度,找到了适合黑龙江发展的道路,走在了全国农村土地整治的前列。无论是整治规模和效益,还是工作制度机制建设,都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

改造路、路畅通,改造林、林护田,改造地、地增产。经过10年土地整治,肥沃的黑土地上,诞生了全国第一产粮大省,创造了粮食总产量逾千亿斤、商品粮产量900多亿斤的巨大贡献。一艘“千亿斤级”的“农业航母”已从黑龙江大地扬帆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