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思维的超常效果——甘肃省孙家岭大型钪矿发现记
2013年11月19日,甘肃孙家岭的钪矿选冶实验研究报告在兰州市顺利通过了以汤中立院士为组长的专家团评审,从而证实了孙家岭钪矿是一处可选可冶的独立钪矿床。消息传来,甘肃省地调院104项目组的同志们非常兴奋,付出的艰辛总算有了成果,年轻的他们又跳又唱,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啊。人民网、新华网、《甘肃地质矿产报》《甘肃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相继刊出《甘肃地矿局找到大型钪矿》的消息,吸引国内不少同行打来电话或发来信息祝贺。甘肃省地矿局时任局长说,这个重大成果的发现是我局找矿战略思维转变和工作经验积累的结果,开辟了甘肃省稀有金属矿床发现的新类型,填补了甘肃省乃至我国北方独立钪矿床发现的空白,将会对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发挥重大作用,为我国战略资源提供有力保障。
孙家岭大型钪矿发现归根结底得益于甘肃省地矿局领导“超常规思考超常规谋划超常规行动”的找矿决策。甘肃省地调院领导班子思路开阔,思想超前,别出心裁地于2010年出队前组织全院技术人员赴西和县大桥金矿现场观摩研讨。大桥金矿是该院技术人员三上三下工区,在“围岩”中找到的超大型金矿。是甘肃省地调院“找矿不能光盯脉线缝,还要寻找层体带”思路的革命性突破。当百十号技术人员被拉到野外矿山后,所见满山的硅质岩都成了金矿石,而过去认为是矿的却变成了围岩,大家震惊了,传统的找矿认识被颠覆了,院领导趁热打铁,返回途中在天水市召开了“大桥金矿现场观摩研讨会”,人人谈感想、谈收获、谈认识,群情振奋、激情燃烧。院长薛斌义(现任省地矿局副局长)提出,要转变思路,找别人没找过的矿,到别人没去过的地方找,以寻找大型、超大型矿床和国家急需矿种为目标。
思路大转变后,地调院当年就见成效,朱文戈在北山白头山伟晶岩中发现了铷矿。这一新突破,彻底点燃了技术人员的决心和信心。2011年院里成立了找矿战略高级研究室,并将主战场由西秦岭转移至河西走廊,将找矿目标锁定在国家急需的有进一步开发价值的“三稀”矿种上。
这一年孙新春带领的104项目组承担了中国地调局在甘肃北山一带部署的6幅1∶5万区调项目。与以往不同的是,因了天水会议,他们带着“八面玲珑”的找矿脑子,带着“矿也非矿,非矿即矿”的新思维。
转眼三四个月过去了,各项目组未有突破。院领导坐不住了,院长薛斌义、总工程师李通国等研究室成员开赴北山,于8月初在马鬃山把河西片区的12个项目组召集在一起,观摩白头山铷矿,研讨新的找矿方案。目标以“三稀”矿为重点,见什么矿找什么矿,成什么矿找什么矿。此后,大伙把这次会议叫作“马鬃山三稀矿种突破动员会”。
思路一变天地宽。排查展开的第三天,张有奎所带项目组一如大桥金矿的发现,在“围岩”中发现了国宝山铷矿,经基金项目跟进验证,达到超大型规模。之后,余君鹏所带项目组发现了余石山铌钽矿……
话说孙新春所带的104项目组不甘心,重新调整工作部署。当他们在网上看到云南的兄弟单位在基性岩中找到了滇中钪矿后,似乎得到灵感,安排技术人员包志军等在测区及其周围分布的基性岩中采样,然后借兄弟项目组的快速分析仪测试,虽然钪显示不理想,但还是外送了一部分样品进行化验。
次年3月,冰雪消融、大地苏醒之际,南方传来好消息:大部分外送样品显示每吨含钪才25—30克,但其中一件钪品位达到了每吨103克。根据现有矿床工业标准,可达到伴生品位。
孙新春的心哗地亮了,“这比滇中钪矿床平均品位高出快一倍了!”他和弟兄们马上找来地质图查看,发现此处就是一处有一定规模的基性岩。他们按捺着激动,立即向院领导做了汇报,院里马上安排野外踏勘。
3月的河西,春寒料峭,漠风带着春天的野性,刀子一样锋利。104项目组技术人员郭兵、包志军、张斌、刘涛、王军等在项目负责孙新春带领下,冒着严寒开赴荒无人烟的北山。
3月18日,天还未亮,他们草草吃过早点,就从驻地马鬃山镇乘坐“猎豹”向山里出发了。大概10点钟,他们到达了本次踏勘的第一站——马鬃山镇西北边陲的一片荒山野岭,按事先布置好的路线开始踏勘调查。仅过了约半小时的光景,他们按图索骥就找到了那件103克/吨样品的采集地点,再看周围也都是基性岩,会不会都是这个品位?大家心里盼望,但谁也不确定,就在原地重新采集了1件化学样,经过对比学习,大家初步掌握了可能含钪岩石的基本特征,然后兵分两路,孙新春和刘涛等向西南行进观察,郭兵与王军等向西北方向踏勘而去。
寂静的荒山野岭,鸟不拉屎的地方。几个小伙子,没几分钟就淹没在茫茫的山丘中。他们只能听到自己的呼吸和心跳,随着踏勘路线的延伸,他们惊叫起来:“基性岩!”“这儿也是基性岩!”照着那件103克/吨样品的岩石模样,一路走一路采。
天已擦黑,人还不返回,等在平缓处的司机张建银瞭了又瞭,眼看天将黑尽急得团团转:这么大冷的天,怎么还不回来,不会迷路了吧?难道找到大矿了?又过了一会儿,远处隐隐约约有几个黑影子挪了过来。
“小孙,是你们吗?”
“张师傅,找着了!”
张建银一听深一脚浅一脚地迎过去,接过他们背上的几十件矿石样品,这时他们个个又冻又饿,筋疲力尽,回到开着暖气的车里,打开车灯后又急着交流和查看样品。“我们踏勘了三四十公里,全是基性岩石。”“我们也圈定了基性岩体的分布范围,规模很大。”“哈哈,哈哈……”高兴过后,这才发觉肚子都在唱“空城戏”,原来,这一天他们背的干粮中午都忘了吃。
第二天,他们把采来的三四十公斤重的样品石头疙瘩从就近的玉门镇快递给武汉测试中心。半个月后,结果发了回来——意料之中,十几件样中,钪品位都在70克/吨以上。
喜讯催人,时不我待。4月份,项目组全体出队,将开展大规模的矿产地质填图和槽探工程。4月22号,8人的项目组从兰州出发,次日傍晚到达马鬃山镇。其时兰州已经春暖花开,而马鬃山还在下雪,马鬃山小学的废弃教室,就是他们临时的家。由于没带取暖设备,他们不得不在四面灌风的破教室里重新过了一个月的冬天。
驻地距工区100公里,来回车程要6个小时。24号起,携裹着清冽的寒风,他们每天早出晚归,上山测制了2公里1∶1000的剖面,填了5平方公里1∶10000的地质图,基本查清了含矿岩体的出露情况,可喜的是与之前踏勘结果完全吻合。
项目负责孙新春高兴地奔赴敦煌给向正在那里检查工作的院领导做了汇报,院领导指示:“马上部署探槽工程!”等挖掘机到场后,试挖了两条探槽,效果较好,项目组的人跳到探槽里,这儿取样、那儿查看,以致那晚回到驻地时已近凌晨2点多钟。连续3天紧张施工,挖探槽5000立方米。之后清理探槽、编录取样的一个多月里,他们不得不驻扎在山上,早晚气温都在零下,而中午晒得人中暑,吃水要到30公里外的地方去拉,条件异常艰苦,雇佣的几拨儿工人来了走了,最后坚持下来的只有4人,可项目组年轻的队员没一个叫苦退缩的。到7月中旬,所采400多件槽探样品又送往部属兰州中心实验室。据分析结果圈定51条钪矿体,初步估算钪资源量超过100吨。
2013年,甘肃省地调院将钻探工程与选冶试验同时进行。经部署三个钻孔验证,见矿情况很好,地表向下41米深的岩石都是矿,41米以下断断续续见矿。所圈定的51条钪矿体,长度40—400米,宽度2—100米。而实验结果是秋天公布的,矿床平均品位73克/吨,估算333+334钪金属资源量超过100吨。
专家们介绍说,钪属于国家战略储备的稀土金属,其价值黄金都不可同日而语。这不仅是甘肃省首次发现钪矿,也是我国北方发现的第一个独立钪矿床。为了激励孙新春带领的104项目组,甘肃省地调院将这无名荒岭找到的矿命名为“孙家岭钪矿”。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