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战河西 千里走廊建功勋
1964年秋,按照调整一线、加强三线的方针,中央调整核地质队伍布局,五一九队二分队奉命并入西北一八二队,由新疆伊犁迁移到甘肃省武威县。中央一声命令,浩浩荡荡的队伍从新疆转战河西。两千多吨物资设备,近千名职工、家属搬迁仅用了3个月时间,克服了重重困难,顶风冒雪完成了战略大迁徙。
1965年初春,更名为一八二队第二队的这支勘探队伍,在核工业地质局齐俊德、高之杕两位副局长的亲自坐镇指挥下开钻生产。转战河西走廊后,首先完成了青羊大泉铀矿床勘探任务,继而完成沙沟寺、玉石沟铀矿点和金边寺、革命沟、红石泉、大红山等铀矿床的勘探及储量提交任务,发现并勘探提交了唐家沟含铀煤型矿床。铀矿普查找矿中发现数以千计的放射性异常点带,对其中105个点带进行了深部揭露或系统勘探评价工作,完成钻硐探工作量84万米,足迹遍及河西走廊盆地、潮水盆地、祁连山冷龙岭和龙首山等广大地区。建队至八十年代中期,共完成钻硐探工程量达130万米,评价铀矿点49个,落实铀矿床15处,向国家提交工业储量若干吨,为我国核工业铀矿地质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为此,1959年,被评为第二机械工业部先进单位;1977年,被国家、部、省评为大庆式企业;1985年,被评为核工业部先进单位;1992年荣获核工业总公司“功勋地质队”称号。
二一二队在地质找矿勘探中,始终依靠科技指导地质找矿工作,努力探寻不同类型矿床成矿规律和模式,有效地提高了找矿和勘探成果,并在某些领域取得突破性科研成果。依靠科技,不断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的业绩。伊犁盆地铀矿勘探中,技术人员通过研究总结中新生代盆地中含铀煤及砂岩型铀矿床成矿规律和模式指导找矿,扩大了勘探成果,运用层间氧化带富集成矿的规律,落实了扎吉斯坦和库捷尔泰铀矿床;通过研究红石泉矿床,填补了国内一项空白,突破了我国一个新的铀矿类型——伟晶状白岗岩型铀矿,总结其成矿地质特征,获部科技成果四等奖;通过对龙首山和冷龙岭地区的地质研究,总结了花岗岩型铀矿成矿规律,提出了判别依据,此项与北京三所合作的科研成果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分析研究华北地台北缘及邻区中新生代盆地成矿条件及地质找矿依据的成果获部科技三等奖;在革命沟铀矿勘探中,打破北方硅化带不成矿观念,勇于创新,探明了一个中型矿床,成为西北地区突破的第一个硅化带型铀矿床。至此,二队提交大中型铀矿床8个,分属6种成矿类型,突破的铀矿类型之多具全国之冠。
过去新疆伊犁盆地勘探主要在沉积岩地区,转战河西走廊地区后主要在花岗岩地区,钻硐探多为硬岩层,地质状况复杂,困难多,难度大,二队职工发扬敢打硬仗、能打硬仗、顽强拼搏的核地质精神,抗风沙、战酷暑、冒严寒、不畏艰辛,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一项又一项勘探任务,取得了骄人的业绩。七十年代中期,二队大力开展学大庆活动,团结奋战取得显著成绩。1977年9月10日,核工业地质局在二队召开核地质系统学大庆经验交流现场会议。在1977年初,二队成立了核地质第一支主要由年轻女青年组成的“三八”红旗钻机,在内蒙西部戈壁滩上开钻,创造了月进尺两千米记录、年进尺破万米的突出成绩,受到上级表彰。1978年,开始推广小口径钻进技术,在局系统内率先开展绳索取心钻进,研制使用膨润土泥浆和腐植酸钾泥浆钻井冲洗液,盆地勘探采用钻机整体搬家,山区勘探使用运输索道和索道桥,推广使用钢粒喷反循环钻具、活动纠斜器等,大大提高了钻探生产质量和效率。通过一系列技术革新、自主创新,采用新工艺、新技术,二队在铀矿地质勘探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