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一朵奇葩
黑龙江省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省建设工程项目主要在西部松嫩平原地区。
8月初,黑龙江省土地整治中心副主任周亚民、信息培训科科长林英坚带我去依安县采访。依安虽为齐齐哈尔所属的一个县,但我们抄近道并没有经过齐齐哈尔市区,与这个老工业城市擦肩而过让我多少有点遗憾。
见到自嘲“长得有点着急”的市土地整治中心主任曹凤祥,第一感觉,是由他的一双干硬的大手传递出来的,那绝对是一双劳动的手。脸,也是一副辛劳的面相,被他美名“长得着急了些”。他已当了8年市土地整治中心主任,对土地整治了如指掌,介绍起来滔滔不绝:
“齐齐哈尔上上下下都很重视土地整治。主管副市长吴刚多次组织召开县长会议部署,敦促各县的项目进度、工程质量。5月17日,刚开完省政府的土地整治推进会,他就把各县县长、市县国土局局长召集在会场一角,部署推进工作,下午又直奔克山县项目现场。土地整治,南北有差异,这里难在工期紧,而可施工期短。黑龙江冬春长、夏秋短。春夏耕作期又不能影响和破坏农田,施工只能在秋收后到开春前,冬天地冻一米多厚,冻胀问题影响施工,往往一个项目干完得经历两秋一春。”
再难,好事得办好。办好没办好,群众说了算,实践检验了算。
为求证这两个结论,笔者赶往依龙镇丰林村。那里实施了全国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省项目,也是黑龙江省撤屯并村的示范点。
出依安县城,向西北行50公里,即到依龙镇丰林村。准确地说,是丰林村的地盘。
指着公路左侧一片刚刚平整出来的土地,县国土局的同志说:“这里原是四屯。”
“那四屯搬哪儿了?”
“并到社区去了。”
城市的街道按社区管理,农村也有社区?
丰林村原有5个自然屯、240户、1332口人,11882亩耕地。近几年来,丰林村将土地整治复垦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率先撤屯并村、集中盖楼。这一带,先后合并3个村、撤并13个自然屯,让农民住上公寓楼,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还腾出了4100亩宅基地,其中3223亩复垦为耕地。村变“瘦”了,楼长“高”了,地增多了,农民实现了既安居又乐业。
对于黑龙江撤屯并村、复垦耕地的做法我早有听闻。眼前光溜溜平展展的丰林村四屯就是我此行所见第一个撤走的屯。
停下车来细看,地里依稀可见小瓦块小砖头,原本这里是六十多户人家居住了几十年的老屯呢,今年4月才搬走推倒的。
触景生情,脑海中顿时浮现出三峡移民的场景,背着老人,牵着小孩,赶着猪羊,挑着家什,一步三回首,两眼泪汪汪。中国人自古有恋根情结。那么丰林村的农户愿搬吗?他们现在的住行吃穿怎么样?
20分钟后,答案全有了。
我被乡间公路直接带到一片楼群前,惊奇地看到一块“国土广场”的牌坊。“新建的丰林社区到了。”
下车走近牌坊,看到“国家投资依安县依龙镇丰林土地整治示范项目”的标识,是省国土资源厅和依安县人民政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批准的重大工程而立。批准单位、建设规划、总投资、净增耕地面积、项目工期、承担单位、法人单位、监理单位等一应俱全。牌坊左前方,立着十多米高的一块广告牌,也是由上述单位建立和监制。广告牌以丰林社区为背景,由一位农民笑指“耕耘在广袤的田野上,生活在现代化社区里”两句话,喜气洋洋。放眼望去,几十幢住宅楼整齐划一,外墙黄白相间既显生气,又见素雅,道旁树、绿化带笔直翠绿,假山、喷泉、健身器材构成的文化公园兼具休闲、娱乐功能,其间一块条石上书写的“和谐”二字,把一缕幸福、和谐的气息传来。
在村委会宽敞明亮的会议室,村主任吕云鹏给我讲起了“撤屯并村”的故事。
丰林村原是一个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村里欠外债近千万元的贫困村。没产业,无优势,土地瘠薄,老百姓说这里是:盐碱地、破皮黄,干使劲、不打粮。还有人把当时的生活概括为: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脏乱的环境。
2008年冬天,一个特别寒冷的日子,村里一个不足50平方米的小小会议室里,挤满了党员和群众代表。县镇村三级领导与农民面对面,就泥草房改造问题展开大讨论。
“新中国成立60年了,咱丰林村240户才有7所纯砖房,绝大部分人家仍然住在土坯房里,夏不挡雨,冬不避寒,作为共产党的领导干部,我们心酸呀。”县领导动情地说,“现在国家对泥草房改造有优惠政策啦,咱们应当借机对泥草房进行改造,建设新农村。”
泥草房改造话题一提出,农民们你瞅瞅我,我瞧瞧你,没人吱声。一阵沉默之后,有人试探着问:“改造?咋改呀?”
“扒土房建楼房行不行?”早已下决心“一步到位”的领导们,将建设农民公寓楼的设想端到了农民面前。
“开什么国际玩笑呀,砖房都建不起,建什么楼啊?”有人当即提出异议,在场的农民跟着哄堂大笑。
面对农民们的疑惑,领导们并不着急,扳着指头,给农民们算起了建砖房与建楼房的成本账——
在农村,建一所大砖房少说也得10万,而建楼房,一平方米1000元,如果建设两室一厅一厨一卫七八十平方米的楼房,造价为七八万元。如果政府补贴一块、大家自筹一块、贷款一块,行不行?
村民们纷纷在大腿上做起了算术题。俗话说,穿衣吃饭论家道。这住房,更论家道。家道厚的按80平方米的算,薄的按70平方米算。听说政府给每户补贴2万元,小三分之一的部分解决了,家里的积蓄加上拆旧补偿金,大三分之一的部分解决了,剩下不到三分之一的部分,贷款也不是大事。没想到这化整为零法,大腿上一算,心里头活络了:住楼房问题不大呀!
不对。拆了炉灶咋做饭呢?去哪上茅厕?紧接着,上下水呀、冬季取暖呀,一系列问题又冒了出来。衣、食、排、住、行,生活的基础条件,在哪活着都少不了。在座的领导们不慌不忙,一一给出了答案。最后,经全民公决,一致同意撤并5个自然屯,集中修建农民公寓楼,建设一个中心村,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2009年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丰林村沸腾了。规划设计、筹集资金、工程招标、备料运料,各路人马车水马龙,前期准备工作紧锣密鼓。五一前夕,丰林村人脚步匆匆、笑面盈盈迎接八方客人,共同见证一个历史性时刻:丰林村农民公寓楼要奠基喽!县四大班子领导出席奠基仪式并挥锨培土,为丰林人长足了脸面。资金没有到位,依安县宏大建筑公司先行垫资,抢晴天战雨天施工。这边在盖楼,那边日产1000立方米沼气池、秸秆固化站同时开工,完全一副火热的建设场面。村民们抑制不住兴奋,见面就说,“想不到哇,想不到!”在秋高气爽的季节里,4栋5层农民公寓楼拔地而起,7项配套工程同时完工。楼房有了,上下水畅通,做饭有了燃气,冬季取暖也不成问题,院子里还建成240个小仓房,户均一个,面积近20平方米,农具等日杂存放也有地方。家家乐得往社区跑,抢先参观新景致。只见建筑施工队正在对楼区进行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硬化,花园式的农民公寓齐整地耸立面前,卫生所、计生服务室、文化活动室、超市、饭店等配套服务项目,一样不落地建好了,还有千头奶牛饲养小区,解决了人畜分离问题。
在这迎新年之际,寒流挡不住丰林村乔迁的热浪,冰冻冻不住丰林人心底喷发的暖流。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村民们喜气洋洋整体迁入了新住宅楼,感恩的笑意写在他们脸上。楼宇间扯起了大红横幅:“吃水不忘挖井人,住楼感谢共产党。”想了几辈子的“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变成了现实。从此,他们彻底告别了居住泥草房的历史,彻底告别了抱柴烧火做饭的历史,彻底告别了火炕取暖的历史,彻底告别了室外如厕的历史,彻底告别了传统生活习惯,过上了与城里人一模一样的日子。
4幢楼房像灯塔一样耸立在双阳河岸,近邻的自强、奋斗村的村民抬眼间,目光就被扯了过去。凭啥?为啥?脚下踩着同一片土地,凭啥人家洋里洋气起来?县乡两级党委趁热打铁,及时跟进,次年在离现在新盖楼最近的原丰林村3屯腾空的老宅基地上,起了同样规格的11栋农民公寓楼,将自强、奋斗两村以同样的模式撤并一起,这样就建成占地200亩左右、供13个自然屯、1010余户、5000多人共居的丰林社区,实现沼气、供暖、地下排水等配套资源共享。对于那些老弱病残户无力改造、无钱改造、住不起楼房的农户,丰林村采取“集中建设、统一管理、产权归公、免费入住、独立生活”的方式,利用扶贫、民政、村集体等资金,在农民住宅楼的一层建设了零租公寓,让这些绝对贫困户也住进新居,实现了整屯整村撤并、原宅基地整治复垦。
腾宅复耕是又一道对农民利好的算术题,是旧宅变成耕地的一本万利账。至此,丰林村在全省率先探索出一条撤屯并村、集约利用土地、建设中心社区新农村的建设新路子。13个自然屯可腾出老宅基地4000多亩。于是,镇、村两级党委把“18亿亩+4000亩=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句广告词悬挂在公路行道树上,书写在工地醒目处,既是动员的号令,也是真实的目标。
丰林撤屯并村的动静,惊动了黑龙江省委省政府。时任省委常委、副省长杜家豪,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效廉,副省长王玉普、于莎燕,省政协副主席李继纯,相关省厅局的人,以及市里的人,先后到丰林村调研,给依龙镇建设新农村鼓劲加油、添砖加瓦。
2010年10月6日,秋风送爽,艳阳高照,黑龙江省委书记吉炳轩风尘仆仆地踏上依龙镇的土地,到丰林村视察。楼群、街道、学校、卫生院、计划生育服务室、文体活动室、农家书屋……吉炳轩越看越高兴,原计划20分钟的行程,延长到一个小时。他对丰林撤屯并村,建设中心社区的做法非常赞赏,说:“我在全省看了很多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只有丰林撤屯并村、土房变楼房一步到位、形成中心社区的做法带有方向性,丰林模式应在全省推广开来。”
“丰林模式”一词由此叫响。
2011年,丰林村的建设谋划好了,田、水、路、林生产的基础建设必须跟上,迫切需要整村推进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产环境,由此,丰林村被列为全省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村,2012年被列入全国土地整治示范村。
丰林村的村民做梦也没有想到,一次主动求变,引来了国家层面的关注和扶持。“土地整治项目”简直像天上掉下的大馅饼,让他们兴奋不已,关注度和主动参与的热情顿时高涨起来。
这里的土地整治深深地锲入新农村建设、城镇化建设中,强力渗透进农民求富求发展的欲望里。土地整治不再是简单的田、水、路、林、村,而是对农村传统生活方式、耕作方式、思维方式的整治和革命。
2011年,当丰林土地整治项目拉开大幕时,丰林村乃至依龙镇人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好家伙,那场面,死感人。县国土局、镇干部帮着农户搬家,抬桌子提锅的,搬走好整理嘛。”农户撤走是第一步,当推土机呜呜地开进,哗啦啦,房倒瓦塌,用不了几天,一片平展展的地出现了。小块并大块,一片连一片,这一项目的实施,3年后,丰林村将整出4000亩土地。“3000亩作为基本农田,1000亩作为集体企业发展用地。一亩地按增产300斤粮食算,我们每年可新增粮食90万斤,加上增加的工副业收入,哈,这日子!”
账一算,农民对土地整治工程看啊,守啊,盼啊,等啊。
这就对哩。
农民是土地整治活动的直接受益者,农民广泛深入地参与土地整治是国内、国际普遍经验,回望漫长的北大荒开发路径,哪一步不是源于群众的意愿?
国外的土地整治起源于16世纪中叶,至今已有几百年历史。
就一个土地整治项目来说,韩国每年2—3月,由村总会研究决定具体土地开发项目内容、规模、实施范围、预期目标。他们在研究操作计划上,如资金分期、劳动人安排、工作日程等,还实施奖优罚劣的开发政策,实施严格的村民监督制度。韩国人认识到,土地整治若没有一个有效的管理制度,再好的政策措施和宏伟规划,也无法取得预期效益,因此,韩国对各级都做出了明确详细的规定,如面(乡镇)级、郡(县级)、道(省)和中央各,有各的管理职责。
德国土地整治始于中世纪,一个村庄更新项目的制定与实施需要13年到14年。德国巴伐利亚州在土地整治中,坚持土地整治与村庄革新相结合;土地整治以法律为依据;地籍管理贯穿始终;重视公众参与;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重视对景观的维持及历史文化的继承与保护。
荷兰土地整治始终坚持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相协调的原则,而与土地整治利益分配密切相关的农民个体和团体往往是决定土地整治项目启动、规划和实施的重要力量。
日本实施土地整治之前必须得到相关农民同意,并且通过适时修改有关法律不断完善农民参与的形式和内容。
正是得到相关农民的积极参与和广泛支持,这些国家(地区)的土地整治才增强了项目参与方的责任感,减少了社会矛盾纠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丰林村作为全国土地整治示范村,党支部和村委会一班人也许并不知道这些国际经验,但是他们按照最公平合理的逻辑去推理去付诸实践,去探索整村推进土地整治的实施模式,真心为农民谋福祉,把国家通过土地整治,改变农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政策扎扎实实地落实在这片土地上,真真实实地走出了“丰林模式”:建设新农村的关键在于发展生产,在于依靠群众。
为保证能把老宅基地顺利腾出来搞复垦,丰林村在推进机制上力求做细做周全,分别与同意到中心村居住的各家各户签订住新居拆旧房腾出宅基地搞复垦的协议书,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并收回土地使用证和房屋产权证,让农户撤得明白,并得情愿。目前丰林中心村1010户住户均有协议在手,其中原丰林村240户农户在喜迁新居办了新证后旧宅的“两证”已注销。依安县国土资源局副局长曲义忠介绍说,通过组织聘请专业评估机构,按照原住房的总体情况,对每家每户进行价格评估,折价后作为新房建设投入,户均1万元,由国土资源、住房建设等部门负责监管,保证了资金安全使用。
农民只有增收了,才能放心拆旧房、安心住新居,腾出宅基地进行复垦。为实现农民就业增收,丰林村积极发展农村致富产业,组建了润丰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千万元农机作业合作社。这一合作,小块田并成大块田,播种、除草、施肥、打药、收割,好家伙,全用上了新式机器,丰林村1.2万亩土地全部实现标准化种植,亩均增收近百元,个别农民发愁耕地离家远的,通过参加合作社或实行代耕,问题迎刃而解。
“丰林模式”具体内涵是什么?村主任吕云鹏扳着指头说道:“撤屯并村,农民住上公寓楼,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土地复垦,耕地增加,粮食增产,农户增收……”
“可好了,太好了。我们想都不敢想,有国家支持,说撤就撤,说建就建。过去做饭要抱柴拎水、扒灰捣炭、烧火熏烟的,一顿饭不得做半天?现在三五分钟就搞定。老百姓乐坏了。你瞧瞧院子里打牌聊天的,哪个穿得不讲究端正,过去呀,泥一脚水一脚,都在各自院儿里扑腾,个个邋遢着。现在这叫幸福指数提高,文明程度也提高了。”
东北人讲话,向来像卖茶具,一套一套的。在丰林社区遇见59岁的夏福臣老人,穿着花T恤蹬着黑皮鞋,头发乌黑,神态悠闲,怎么看怎么像老干部。就这行头,就这一副悠闲的样子,居然与老伴种着50亩地。他说:“现在种地哪像过去天天往地里跑?用不着,全机械化,省老鼻子劲儿了。50亩地像捎带脚地种一样,一点也不累。要不,子女也不会让种。”
他的3个子女全在城里,过着优越的生活。老夏刚说完子女们的优越,话锋一转:“我们虽在农村,过得和他们一样一样的。”
可不?老夏家两居室,住在三层,84平方米,收拾得明亮整洁,大阳台上铺满了阳光,餐桌上摆好了四五个菜,当中那盆土鸡炖香菇,香气四溢,老伴正忙乎着招待来乡村度暑假的外孙孙。老夏说,原来土坯房的宅院不到300平方米,经评估折价后,现在这套楼房,拿到了100%的产权,只掏了2.5万元,市场价可是7万元呢。50亩地一年收入二三万元,一月物业、水电费20元。一天三顿饭才用一块多的气,便宜得很哪。
谁都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在丰林,有党的好政策,种地是一种享受,当农民是一种福分。
丰林人尝到了撤屯并村的甜头,生产生活积极性陡升。2010年申报的“整体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示范省”国家级项目,得到批准。真是瞌睡遇着枕头,丰林人在脚下的这片土地上有了绣花的信心。
对此,陈辉的感受很深。他是齐齐哈尔市金光道经纬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通过招投标承担了《依龙镇丰林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
“这一项目2010年8月招标,2011年秋收后开始施工。国土管理部门自上而下相当重视,工期虽紧,却要求不能耽误农民种地,只能在春耕前、秋收后施工。大家知道,黑龙江的冬天来得特别早,又冻得格外干脆,对于施工显得特别苛刻。国土部门对工程质量要求特严,反复叮嘱好事要办好,就是一个废弃坑塘的复垦,覆土要瓷实,要与原地面保持一致。县土地整治中心主任徐政东和监理人员成天在工地监工,一发现不合适就地返工。村民们也很关心这一项目,天天有人来工地观看,他们是与我们一起送别旧家园,迎接新农田。我们施工中遇到困难,他们伸手帮助解决。丰林村的土地整治项目总投资4800万元,包括修建了80多公里的排水沟,修建了5座桥,还有涵洞、排水沟、农田路、机电井。每一个桥,往下钻柱18米深,类似国家二级公路桥的质量标准。”
说到土地整治项目的效益,依龙镇驻丰林村双联干部王洪德可是一副胜券在握的样子。尤其亲历了今夏依龙镇有史以来最大的暴雨引发的水灾,他的感受更为真切。
7月2日,依龙镇发生了强降雨,那架势,就像天上拧开水管倒水一般,不到一小时,降水量达100多毫米,整个依龙镇霎时汪洋一片。据农业部门统计,全镇56万亩土地,其中百分之三十的农田绝产。
丰林呢?
“雨一停地略干,大伙儿就跑到田里去看,乖乖,庆幸呀,水没聚,田没淹,排水沟里哗哗地浊浪滔天。据统计,丰林全村1.2万亩土地,受灾仅800亩,占总面积的6.7%,是全镇受灾最小的村。同顶一片天、共卧一张地,为什么差别如此大?不用细说嘛,是丰林的田间桥梁、涵水洞、排水沟发挥了作用,土地整治立了大功!”
王洪德是依龙镇的“笔杆子”“脱口秀”,工作之余,兼任《中国乡村网》《农村万村网》、《中国乡村经济网》等多家网站的记者,整天除了下乡就是写稿、发稿,练就了敏捷思维和一双火眼金睛。他说这土地整理整治的不止土地,还整治了人们的传统生活,整治了人们精神上的沟壑渠坎,整治出农村人与时俱进的时代风貌。过去晴天一身汗、雨天两脚泥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早晚晨昏你看去,休闲广场音乐四起,劳作归来的农民,也在这里跳起了城里时兴的扇子舞、打起了太极拳,精神面貌大变样。经历今夏的大暴雨后,地方政府及老百姓对土地整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更高的期盼。有的人家,为了尽快腾出老宅基平整土地,贷款装修新房子,对政府的配合那是一百一了。
村主任给我算了一笔账,土地整治后一亩地产能提高了一成,以种包谷为例,一亩地可产1000斤,那么4000亩即可产400万斤。目前市场上,包谷的价格居小麦和大米中间,可以当作口粮标准。那么以人月均30斤、年均360斤口粮计算,400万斤即是11000余人一年的口粮,就是说,丰林实施土地整治后可为国家多养活一个丰林村。
丰林,是黑龙江土地整治中绽放的一株奇葩,它的芳香正在黑土地上漫溢开来。
“丰林模式应在全省推广开来!”英雄所见略同。省委书记的这一指示恰恰点中依龙镇党委的心思。纵然当初他们实施这项工程时并没有考虑什么模式,只是想将旧村改造一步到位了,随着工程的推进,才越来越感到,这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实际行动,是集约利用土地的最好方法。丰林、自强、奋斗3个村集中建楼了,外地参观学习者不断,别的村镇咋办?
依龙镇,这个坐落在双阳河中游的小镇子,可是具有近百年历史的小镇。始建于民国四年(1915年),因区位优势明显,1929年1月至1941年10月成为县政府所在地。旧社会,小镇历尽沧桑和磨难,曾经匪患猖獗,民不聊生。新社会,小镇在共产党领导下,却从一个台阶升向又一个台阶。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里,演绎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这里,是“英雄人物”辈出的地方。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德玉村农民张兆丰,首创大垄双行覆膜玉米栽培技术,将高寒地区玉米亩产推向吨田,荣获中华农业科教基金奖;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德玉村妇代会主任胡玉梅因带领全村姐妹治穷致富,被评为全国“三八红旗手”,出席了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的颁奖大会;
2006年春天,初晓村83岁小脚老太王贵连因与歹徒顽强搏斗,勇救11岁小女孩,头部被砍7刀,被授予第十届全国见义勇为英雄、全国首届道德模范,两次亮相人民大会堂,受到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亲切接见;
还有,依安籍英雄航天员刘伯明,世锦赛马拉松锦标赛冠军白雪……
他们共同铸就了“创新、实干、争先、奉献”的依安精神。
这些荣誉时时激励着各届镇党委镇政府的当家人。
开弓没有回头箭。镇党委乘势而为,按照撤屯并村的思路,对全镇18个行政村重新进行规划,将其整合为8个中心社区。
这一规划也得到了吉炳轩书记的认可和支持。他觉得依龙镇的领导具有强烈的发展意识,能干事、能干成事,就问镇党委书记赵德舜:“你的‘八区规划’啥时实施呀?”
赵德舜应答如流,当即表态:“吉书记,如果省里每户支持2万元,我用3年时间,将依龙镇所有土房全部变成楼房。”
吉炳轩见赵德舜态度十分坚决,连声说:“好、好、好。”
在随后的10月8日至10日召开的全省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现场推进会上,省委、省政府正式决定,依龙镇按照丰林模式实施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对报楼的农民每户补助2万元,省直各部门要在配套工程上全力支持,举全省之力打造一个全省新农村建设示范镇。
由此,依龙镇成为全省唯一的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的乡镇。
10月11日,依安县迅即成立了依龙镇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领导小组,制订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同时成立了办公室。与以往不同的是,办公室主任变主管局领导担任、由县委副书记兼任。办公室抽调精干人员,由办公室主任亲自带队驻扎依龙镇解难题、抓启动,真抓实干呀!
很快,依龙镇吹响了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的号角。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他们的认同结果,关系到能否整镇推进。依龙镇首先组织镇村干部,利用冬闲季节,深入村屯与农民面对面,宣传党的政策、住楼好处,答疑解惑,调动农民积极参与进来。
当大多数农民对整镇推进认同之后,信息及时反馈到省委办公厅,省住建厅、财政厅、农委、新农办、农村农源办、民政局、扶贫办、水利厅、交通厅的主要领导闻风而动,纷纷下到依龙镇。
省里支持给力,激发了依龙镇干部群众整镇推进的激情。建新选址、规划设计、工程招标、组织农民选户型交定金,一系列前期工作紧锣密鼓。
2011年4月28日,春光明媚,依龙镇披上了节日的盛装,喜悦,挂在了每个人的脸上。县四大班子、县直各部门、各乡镇的人云集依龙镇,为5个社区农民公寓楼奠基剪彩。
整镇推进整治建设工程战役打响后,县长和副县级领导包社区,依龙镇机关干部包村,包进度、包质量,死看死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
仅用一年,一期工程47万多平方米150栋农民公寓楼拔地而起,高高地矗立在双阳河畔,同时配套了供水、排水、供热、供电系统。
一年后的2011年12月30日,2012年的元旦前夕,省委书记吉炳轩冒着严寒,第二次踏上十分熟悉的依龙镇的土地,到楼区,入农户,亲眼看到整镇推进硕果累累,感到十分欣慰,对齐齐哈尔市、依安县、依龙镇齐心协力抓推进表示相当满意,同时要求省里有关部门继续加大对依龙镇整镇推进工作的力度支持。
2012年,依龙镇主要在配套工程上下功夫,绿化、硬化、亮化、广场等工程正在建设中,年底已有8100户农民入住楼房,彻底告别祖祖辈辈居住泥草房的历史。
依龙,在“丰林模式”的启示下,以“敢想、勇为、善成”的理念,实施了前无古人的新农村建设整镇推进的伟大实践,撤屯并村撤出了陈旧落后、并出了光明前景。支撑了这个百年老镇的黑土地,当下需要重新规划、重新定位,呼唤更大规模的土地整治项目落地,整出老镇欣欣向荣的新气象。